APP下载

照料、甄别、送返:救助站演绎的那些“温情故事”

2018-11-20

中国民政 2018年15期
关键词:救助站管理站大姐

一个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救助管理站承担着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站内生活照料、甄别寻亲、护送返乡等救助管理事务。为让救助管理工作更加出色出彩,日前召开的长三角暨部分城市救助管理机构第一次联席会议共同探讨和交流了救助管理寻亲甄别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为深入了解救助管理工作,本刊摘选了救助站演绎的那些“温情故事”,或为救助对象在危急时刻送去了生的希望,或让受助者在绝境中拥有一根可以触及的“救命稻草”,有效地彰显了民政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为民爱民”的理念与情怀。

被胁迫职业乞讨5载获救助一朝盼来团圆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

“谢谢你们救助站,是你们解救了我儿子,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彭树(化名)的母亲听着儿子五年来的乞讨经历,哽咽地说道。

今年6月下旬,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彭树。进站时,他躺在平板车上,瘦小的他穿着肥大的衣裤,两只手娴熟地在地上滑动前行,像极了腿部残疾者。然而,当他只身从平板车上站立起来的时候,工作人员才确信他肢体正常,佯装腿部残疾只是为了在乞讨中获得怜悯,骗取更多钱财。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他口齿含糊,不时地比划,表情似有难以言说的苦楚。工作人员觉得可能有隐情,便仔细地识别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耐心地与他沟通。这才发现,他很可能是被迫乞讨的,在被胁迫的日子里,受到不少打骂和欺辱。

“救助站是政府机构,你已经得到解救,那些胁迫、打骂你的人再也不能伤害你了,你放心,我们会帮你找到家的。”看着他企盼的神情和布满老茧的双手,工作人员说道。

在他含糊的口音中,工作人员听出他姓“彭”,名字似乎是“红庙”(音译)二字,安徽涡阳县人(音译)。工作人员马上请公安部门协助在人口信息库中查询,然而并没有查到与之相符的信息。工作人员又拍摄了彭某的照片请公安部门协助进行人脸对比。两天后传来消息,该受助人员很可能是安徽寿县的一位叫“彭树”的人。

“我们这里没有叫彭树的人。”工作人员与户籍地街道联系核实,对方的答复却令人失望,线索戛然而止。

工作人员仍不放弃,再次与彭某沟通交流,询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终于在蛛丝马迹中寻得线索,联系到了他的家人。原来,彭树天生患有智力残疾,5年前不慎离家走失,家人一直在各地寻找,只是人海茫茫,杳无音讯。没有想到,彭树就此陷入了被迫职业乞讨的生涯。所幸的是,当他辗转到上海乞讨时,被街面巡察人员发现,得到了救助站的救助,才终于摆脱了被胁迫乞讨的日子,并回到了家人的怀抱。

一声“爸爸”唤醒隔断10年的亲情

@江苏省南通市救助管理站

“爸爸!”当救助站工作人员把张迎元送回家时,张文宝紧紧拉着父亲的手,激动地喊道。

去年10月27日,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公安分局秦灶派出所民警接到市民报警,有人裹着被单躺在路边,民警赶到现场将此人送到了南通市救助站。刚到救助站时,工作人员发现此人精神状态有异,而且怎么询问都不愿意开口,担心他是一名有精神障碍的聋哑人,安排他在隔离独居室居住,并为他起了个名字—助益庆。

在日常照料中,工作人员意外发现,助益庆偶尔会喃喃自语,由此判断,他应该是不愿意说话,而不是听不到。此后,工作人员每天都去开导他,无论工作人员多耐心地劝导和询问,他始终不愿意开口。因而,工作人员始终未能查到他的身份信息,更无从查找到他家人。

无奈之下,救助站联系了南通市福利院,打算就地安置,解决他后半生的生活问题。就在去福利院的前两天,助益庆毫无征兆地绝食了。为了他的安全,救助站将他送到医院。在医院,助益庆依旧拒绝进食,靠营养液、鼻饲苦苦维持了10多天,救助站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去探望,不断地耐心劝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沉默了几个月助益庆终于开口了。他告诉工作人员十几个名字,后经排查发现是他当年的邻居,在说自己的姓名时,他说,自己叫张接元,也叫张银元,并在纸上写出“来无、寨里公社11大队”等字样。根据口音,我们判断他是山东人,在网上查到山东莱芜市有个寨里镇。

信息吻合,大家都十分激动。之后和寨里镇派出所反反复复联系十多次后,民警终于查到寨里镇水西村有个人名叫“张迎元”,与助益庆信息相符且户籍登记上显示,他还有一个儿子。

工作人员与他儿子取得了联系。原来,十几年前,因与妻子离婚,张迎元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工作人员将张迎元的照片传给他家人,经过对比,家人确认了他的身份,并表示欢迎他回家。工作人员经过长达8个多小时长途奔波,帮助张迎元踏上千里返乡路,才有开头那温馨一幕。

愿世间所有的相遇都不用这么久别重逢

@浙江省杭州市救助管理站

5月13日下午,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接待大厅,一名中年男子带着儿子满怀激动等待着。他是湖北人蔡大哥,他和儿子小根凌晨三点从湖北老家出发,坐着亲戚的车,驱车600多公里,花了9个多小时赶到杭州,为的就是接回蔡大哥失踪两个多月的妻子延大姐。

随着一辆“救助专用车”在接待大厅平稳停下,延大姐走下车,扔下行李就紧紧地抱住儿子小根。两人喜极而泣,她终于见到了日思夜盼、失联了两个多月的家人。

蔡大哥和延大姐的家在湖北的一个山区,延大姐患有精神疾病。3月6日,延大姐高高兴兴地去镇上赶集,让家人没想到的是,往常出去最多大半天就回家的延大姐,从此杳无音讯。而此时的延大姐,全然不知家人的焦急,在出走途中精神病突发的她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地踏上了离家的路……

4月27日,杭州市滨江区一派出所民警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一疑似精神异常的女子在街上流浪,民警立即火速赶到现场,对其询问无果后,将其送到医院进行全面治疗。她就是已经病发,出走到杭州的延大姐。

经过治疗,延大姐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并稳定下来。“我们见她神智较平时清醒了很多,就询问她家庭信息,但她一直说自己叫叶小燕,是江西省鄱阳湖人。老公叫阿力,儿子叫小根。”工作人员黄丽军回忆道,“我们满怀希望地沿着鄱阳湖周边的所有地区,摸排延大姐的情况,通过当地民政部门、公安部门,但结果却查无此人。”

然而,救助站的户籍甄别专家们没有放弃,查询工作不曾停下。终于在5月11日出现了转机—延大姐说出一些重要线索:“她家是湖北的,丈夫那边有座xx山。”通过缩小摸排范围,救助站终于将延大姐的身份信息锁定,在与当地民政办取得联系,经多方、多次确认,延大姐的家人终于找到了。

考虑到延大姐的家庭情况,救助站决定下周护送她返乡。可蔡大哥说儿子想妈妈想的厉害,决定让亲戚开车,直接来杭州把延大姐接回去。5月13日凌晨3点,蔡大哥父子俩早早地起床,马不停蹄赶往杭州。

“这段时间每天都担心受怕,怕她在外面被欺负,更怕小根以后没了妈妈。”蔡大哥说。

而现在,蔡大哥终于可以不用这么担心了,因为他们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温暖助力让爱回家

@安徽省铜陵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

回家的路有多远?对普通人而言,几十分钟亦或是几个小时车程便可抵达;即便距离再远,一个电话、一次视频聊天,也能拉近与家人的距离。然而,对于那些长期滞留在救助站的流浪乞讨人员来说,他们中很多人却不记得或是无法说出家在何方。

2018年6月13日这一天,长期滞留在救助站并已落户铜陵市的聋哑人黄守成精神抖擞、笑容洋溢,原来黄守成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寻亲成功即将踏上返回金寨县老家的回乡路。

黄守成2015年刚进站时,还有些害怕,甚至有些抵抗,因为他是聋哑人,不会说也不会写,工作人员请来聋哑学校的手语老师,但始终没办法与他沟通。后来,黄守成渐渐习惯了这里,还经常主动给工作人员帮忙去照顾有需要的救助对象。

就这样,黄守成以救助站为家一呆就是3年多,在此期间,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站、微信、铜陵日报发布寻亲启事,并驱车载着黄守成在周边实地走访,多种渠道为其寻找家人,然而,始终未果。

2018年初,铜陵救助站与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合作,运用人像识别技术,对滞留在站和已经安置落户的救助对象开展全面核查对比。终于,在6月初,从刑警支队传来一个好消息:经人像识别技术对比,查到黄守成可能是金寨县人。随即,救助站工作人员与黄守成家人取得联系,在核实确认后,开启了此次护送黄守成回家的征程。

顶着烈日高温,经历6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当天的目的地—金寨县长岭乡长春村。“儿啊,真没想到,在我走之前还能再见到你!”黄守成的老母亲激动地说,一家人相拥而泣,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拥抱、挥手、作揖、鞠躬......临别前,黄守成一一拥抱救助站工作人员,虽然他无法言语,却用自己的方式告别他数年在外的生活,感激三年多来铜陵救助站的“家人”们对他的悉心照料。

以真心换真心

@河北省石家庄救助管理站

“这就是我的家,除了救助站我哪都不去!”面对工作人员的例行询问,老张表现得很坚决,尤其是对家庭信息闭口不谈。老张,本名张森,2011年5月30日主动来站救助,当时,他手脚都有骨折的状况 ,被紧急送往定点医院接受救助。

在院观察治疗期间,为了核实张森的真实身份和家庭住址,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曾多次与其展开沟通交流,在每次的例行核实工作中,张森都表示很感谢救助站对其的悉心照料,也愿意在救助站为其安排的居住环境中,却始终不愿意提供自己的家庭住址,可以说除了“张森”这个名字外,他没有说过其他任何有效信息。

直到2016年12月,在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耐心劝解下,张森的态度终于有所缓和,他告诉工作人员其家庭住址为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18号,并提供其父母的名字为张汝芳和付桂兰。在得知这一信息后,工作人员立即与当地的民政局取得联系,而当地民政局在调取相关的户籍信息时,却意外发现,这一家的户口中并没有叫做张森的人。

当地民政局称,这片地区在20多年前就已经拆迁,很难再联系上张森所提供的父母,好不容易获得的线索又中断了。顾不上沮丧,工作人员重新开始向张森询问其他信息,试图获取一些蛛丝马迹。可原本配合的张森,态度又一次出现了转变,拒绝提供任何信息。于是,寻亲工作再一次陷入了搁浅状态。

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和登报等方式所发布的寻亲信息,也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得到任何反馈。

2018年1月24日,核实工作迎来转机,在一次志愿活动中,一位“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偶然间得知张森的情况,并表示可能认识他的家人,工作人员立即将张森的照片和详细信息发送过去。看到照片,志愿者立刻确认张森正是他们失踪了8年之久的亲人,同时向救助站工作人员提供了张森姐夫和儿子的电话。

工作人员与张森儿子取得联系,并再次确认张森本人的信息。八年的分隔和等待,父子终于在救助站得以团圆。根据家人描述,张森是因为感情问题遭受过打击,以至于心灰意冷,不想回家。

当天晚上九点,张森的儿子,哥哥,姐姐,外甥,就迫不及待地从天津开车赶到了石家庄救助站,见到亲人那一刻,一向表现地对家人很抵触的张森,也止不住地流下眼泪,嘴里一直念叨着:“我要回家……”

猜你喜欢

救助站管理站大姐
宿迁市救助管理站:小团队如何撬动大社会
大连市救助管理站:多个“第一”背后的秘密
臭大姐,香大姐
十大姐随想
短镜头
无刺刺猬受到救助站悉心照料
救助站
当“大姐”遭遇“打劫”
浅析运输管理站的档案管理应如何与时俱进
“老兵”大姐:程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