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思考
2018-11-20朱企泰
■文/李 文 朱企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尤其是开展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教育,对于更好地践行守望相助、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五个认同”基本含义的认识
“五个认同”是在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四个认同”基础上的新发展。在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召开的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四个认同”比较,“五个认同”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从而使这一理论更有整体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马岩摄
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相聚,根本的在于价值相同,认同统一。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民族地区高校更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使命。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对青年大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对于巩固共同理想信念,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与内地大学生相比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受到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影响更实际、更尖锐、更复杂。因此,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对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五个认同”教育,更好地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繁荣发展,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谱写华丽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途径
要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要把“五个认同”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融入其他各学科课堂中,形成同频共振效应。民族地区高校设置的民族理论课,是专门讲授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讲堂,要向学生讲好党的民族政策,讲好“三个离不开”,讲好“五个认同”,坚定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要提高思政工作队伍对“五个认同”的认识和把握。学校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五个认同”的认识和把握在学生的管理服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践行“五个认同”,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着力点、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进步推进点,重在交心、重在行动,身体力行、作出榜样,发挥表率作用。
要将“五个认同”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五个认同”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举办少数民族艺术节、文化节、民族运动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等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五个认同”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独特文化,推进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吸收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精神力量。
要重视宣传思想的舆论引导。主动占领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利用好校园报纸、校园网、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利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宣传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青年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浓厚氛围,让“五个认同”之花在校园中盛开。
早在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对前苏联中国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寄予殷切希望。作为担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责。我们要不断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对“五个认同”的认识,使他们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中发挥正能量,更好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