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种性诱剂诱芯对茶园尺蠖的引诱与预测效果

2018-11-20张家侠孙钦玉葛超美夏先江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尺蠖高峰期试验区

张家侠, 孙钦玉, 葛超美, 叶 涛, 夏先江, 丁 勇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黄山 245000)

灰茶尺蠖(EctropisgrisescensWarren)和茶尺蠖(EctropisobliquaProut)属鳞翅目尺蛾科的2个近缘种,为茶园主要的食叶类害虫[1-2]。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在生产上常统称为茶尺蠖或茶尺蛾。近年来,在茶园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时发现,EoNPV对不同地区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席羽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群的“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在11个“茶尺蠖”地理种群中,8个地理种群(江苏扬州、安徽潜山、浙江衢州、浙江龙游、湖南长沙、湖南高桥、湖北武汉、湖北襄樊)对EoNPV为低敏感性,3个地理种群(江苏宜兴、浙江杭州、安徽十字铺)对EoNPV为高敏感性,且种群间毒力水平差异高达700余倍,并存在生殖隔离,判断两者可能不是同1个种[3]。为明确差异,姜楠等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基于线粒体COⅠ的分子鉴定手段成功区分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并发现对EoNPV低敏感性种群为灰茶尺蠖,高敏感种群为茶尺蠖[4]。现初步明确灰茶尺蠖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产茶省份(市、区)或地区,而目前发现茶尺蠖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3省交界的部分区域[5]。研究3种茶尺蠖诱芯和1种中试阶段的灰茶尺蠖诱芯的引诱效果差异,旨在明确试验区效果最优尺蠖性诱芯,并为茶园尺蠖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4种诱芯中除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诱芯为毛细管型诱芯以外,其他3种均为反口钟型天然橡胶诱芯,具体信息和编号如表1所示。诱捕器和白色黏虫板均购自福建省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其中诱捕器为长×宽×高为 27 cm×21.6 cm×14 cm的船型诱捕器,黏虫板为 28 cm×22 cm 的单面黏虫板。

表1 诱芯基本信息

1.2 试验方法

1.2.1 性诱芯的田间布置 试验时间为2016年6月23日至9月6日,试验地点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溪试验茶厂茶园,试验期间茶园未使用药剂。

选择总面积约4 669 m2的连片茶园,按三角形设置3个诱捕区(即重复3次),每诱捕区由4个诱捕器组成,按正方形设置,诱芯分别是中捷四方(BL)、英格尔(ZL)、纽康(NL)、中茶所(TL)。诱捕区间距为45 m,每个诱捕器间距为12 m,诱捕器与田边间距不少于5 m,将3根竹竿呈H型固定,诱捕器悬挂在横向竹竿上,底部与茶蓬间距约为20 cm,将诱芯嵌入诱芯架内,诱捕器安置后,每25 d更换1次诱芯,每隔3 d调查1次,调查时间选择在上午,分别检查诱蛾数,统计并记载每次诱捕器诱蛾数量。田间具体布置方案如图1所示。

1.2.2 尺蠖种类的分子鉴定 采用线粒体COⅠ分子鉴定方法对茶园尺蠖种类进行鉴定。

将4种性诱芯诱集的尺蠖成虫分别进行基因组DNA提取(编号分别为:BL-1、BL-2、BL-3;ZL-1、ZL-2、ZL-3;NL-1、NL-2、NL-3;TL-1、TL-2、TL-3),所用试剂盒为TIANamp Blood DNA Kit[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提取的总DNA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表2)扩增灰茶尺蠖线粒体DNACOⅠ基因片段,PCR扩增方法参照袁志军等的方法[6-7]。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合格后,送至上海华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双向测序。

表2 线粒体COⅠ基因引物序列

将测序所得的DNA序列用SeqMan 7.1软件进行校对拼接后,在NCBI网站(http://www.ncbi.nlm.nih.gov/)上进行Blast检索和同源性比对,以确定所得序列是否为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并利用DNAMAN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性诱芯对茶园尺蠖的引诱效果

由表3可知,在整个调查期,4种诱芯3次重复累计诱杀尺蠖成虫数分别为19(BL)、4(ZL)、196(NL)、797(TL)头。与其他3种诱芯相比,诱芯TL诱捕成虫量最高,差异极显著,其中诱芯NL对茶园尺蠖也具有一定的引诱能力,较BL、ZL的诱捕量要高,差异显著,而BL与ZL间差异不显著。另外,从日诱捕量分析可知,4种诱芯的最高日平均诱虫量差异明显,调查期内BL日均诱虫量最高为 1.67头/d,ZL为 0.67头/d,NL为13.33头/d,而TL为 24.67头/d,TL的引诱能力明显高于其他3种诱芯(图2)。由此可知,灰茶尺蠖诱芯TL对试验区茶园尺蠖的引诱效果最好,而另外3种茶尺蠖诱芯对该试验区尺蠖引诱效果相对较差,其中诱芯NL对尺蠖有一定的引诱能力。

表3 4种诱芯田间诱杀效果

注:统计分析采用DPS 7.05 Duncan’s新复极差法,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差异极显著(P<0.01)。

2.2 试验区茶园尺蠖的种类

基于线粒体COⅠ分子鉴定手段,利用DNAMAN基因比对软件对各诱芯诱集的尺蠖成虫线粒体COⅠ基因499 bp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比对结果如图3所示。获取的试验区样本序列与姜楠等得到的灰茶尺蠖COⅠ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KJ704354)[4]完全一致,说明该试验区尺蠖发生种类为灰茶尺蠖。

2.3 茶园尺蠖成虫发生高峰期预测

通过分子鉴定已明确该试验区所发生尺蠖为灰茶尺蠖。将整个调查期内灰茶尺蠖诱芯TL的诱虫高峰期与3种茶尺蠖诱芯中引诱效果相对好的NL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月26日灰茶尺蠖诱芯TL和茶尺蠖诱芯NL 3 d平均诱虫量分别为24.7、3.3头,均为同期内最高值。根据文献和历史发生期调查数据[8],由图4可类推,6月25—27日为灰茶尺蠖的第2代成虫发生高峰期;7月19—21日为第3代成虫发生高峰;8月12—14日为第4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另外,第2代成虫发生高峰期诱虫量明显高于第3、4代,可能与不同代次发生期温湿度有关。

3 结论与讨论

(灰)茶尺蠖是茶园主要的食叶类害虫,对茶叶生产可造成严重影响[9-12]。性诱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公害防治手段,随着其开发和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灰)茶尺蠖的预测预报和生物防治中[13-17]。由于田间存在茶尺蠖和灰茶尺蠖2种尺蠖,所以明确不同地区茶园的高效诱芯种类,对于合理有效地防治茶园尺蠖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本研究对比分析3种茶尺蠖诱芯和1种中试阶段的灰茶尺蠖诱芯在田间对尺蠖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3种茶尺蠖诱芯和1种灰茶尺蠖诱芯在试验区对尺蠖的引诱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灰茶尺蠖诱芯的引诱虫头数最多,与其他3种茶尺蠖诱芯均差异极显著。对比分析所诱集尺蠖的线粒体COⅠ 基因序列发现,该试验区尺蠖均为灰茶尺蠖,所以灰茶尺蠖诱芯在该地区引诱效果最好。性信息素专一性强,在生产中根据尺蠖发生种类, 有针对性地选择诱芯对尺蠖高效防治至关重要。

通过对成虫发生高峰期进行预测可知,调查期各代成虫高峰期诱捕量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气候条件有关[8,18]。灰茶尺蠖最适温度为21~25 ℃,该温度范围内繁殖力最强,温度大于27 ℃时生命力开始下降[8]。试验期内,6月下旬黄山温度为21~27 ℃,适合尺蠖生长发育,诱捕数量最高;7月、8月温度升至30 ℃以上,成虫发生高峰期温度则高达35 ℃以上,尺蠖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诱虫量下降。

猜你喜欢

尺蠖高峰期试验区
降降降!3月豆粕跌超450元/吨,大豆到港量将迎高峰期,后市还要再跌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梨树进入生长高峰期 管理技术看这里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为尺蠖寻求庇护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一三○团春尺蠖的发生与应对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高峰期的不均衡运输组织研究与应用
茶尺蠖性召唤行为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