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跑出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18-11-20杨丛丛彭新永

中国经济报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全区加速度广西

□杨丛丛 彭新永

强化创新驱动作用,提升工业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18年以来,广西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受工业增速大幅回落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3%,创1990年来最低水平。一方面,工业传统行业主要集中在低端低效的资源型产业和高耗能行业,受去产能和环保督查影响,工业增长动能削弱。另一方面,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因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在高端领域抢滩登陆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创新驱动作用,提升工业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1.制度、管理创新是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如图1所示,制度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归为三点:一是降低交易费用。比如产权制度,能够有效减少工业企业的外部性,抑制道德风险和败德行为,降低工业企业的交易成本。二是促进相互合作。比如近年来政府大力鼓励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带动高污染高排放工业企业积极转型,寻求与节能环保企业合作,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三是引导主体行为。比如激励制度能够引导高污染工业企业加大设备改造力度,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实现低排放低污染。

管理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可以归为两点:一是微观层面。加强与国内外工业龙头和领军企业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推动设备、工艺、人才等资源高效利用,大幅提高工业企业效益。二是宏观层面。实施全方位管理,促进“管人”和“管物”有机结合,将分散的各种资源有效整合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动力,产生额外的增量效应和扩大效应。

图1 制度、管理创新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机理图

2.技术创新是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如图2所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不断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变,迫使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渐进式推动。部分企业通过改造产品的质量、外形、功能等方面形成特色,提高自身竞争力,并通过不断改进生产设备和工艺使之达到领先水平,迫使其他企业也相继改善,形成企业之间赶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二是破坏式推动。工业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满足新需求,推动原有落后产品、设备、工艺需求减少,导致新产业、新模式代替或淘汰原有旧产业、旧模式。

创新驱动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1.工业做大做强做优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全区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虽然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工业核心技术处于全国领先,但工业总体规模偏小,2017年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全国的2.7%;新兴产业规模小、贡献弱,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仅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8.1%,相对多数省份属偏低状态,工业不大不强不优的格局没有变。未来广西工业要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必须加强创新驱动作用,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推进工业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工业绿色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2. 应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的迫切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支撑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资金成本大幅上涨,如2016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57878元,比2012年提高59%;全区通过国家核准公告的2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完全没有土地可以开发或基本开发完毕,意味着传统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的旧动能逐渐减弱,工业经济发展瓶颈不断凸显。未来要有效对冲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必须以创新独辟蹊径,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上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能,以新动能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层面的节能政策密集出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中央突出加大生态环保督查和问责力度,迫使各地加快工业转型步伐,着力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但当前全区资源型产业比重达78%,高耗能产业比重超过40%,单位GDP能耗仍高于广东、浙江、四川等省份,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未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的作用推动下,全区要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实现工业向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转变,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障碍重重

图2 技术创新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机理图

当前全区工业发展仍面临增长乏力、转型困难、动能不足等问题,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工业提质增效是破解工业发展难题的唯一出路,但全区工业创新能力偏弱、研发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制约着工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

1.当前工业发展陷入困局

(1)工业转型难度较大,增长后劲乏力。“十二五”以来广西工业增速与全国各省均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就此,多数省份开始调整工业发展方向,降低传统“双高”产业比重,转向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型工业。比如,四川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高端现代产业培育并举,2017年工业增速止跌回升,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广西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全区总量占比前三位的行业皆为高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达40%左右,对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贡献率达50%以上,在短期内工业发展依然摆脱不了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此外,结构功能转化动能较弱,如2011年以来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由812家逐渐锐减到2015年的190家,退库企业远超新增企业,新增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远低于退库企业原来正常年份的主营业务收入,结构转型陷入新驱动力不足的困境。

(2)支柱产业低端低效,贡献作用偏弱。广西制造业领域产业层次低,支柱产业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有色、冶金、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多处于低端低效的原材料行业,工业品附加值不高,且比重接近50%,高于重庆和浙江20个百分点左右(如表1所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石墨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工业新产品规模偏小;高级钢材,环保型钢材等高端产品仍处于薄弱状态。

(3)高技术产业发展落后,动能接续不足。广西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贡献率弱,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看,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1.4%和浙江的35.3%,增加值仅相当于全国的1.5%和浙江的11.3%,广西均处于落后水平。从占比来看,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8.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更是远低于浙江的37.2%。从贡献率看,高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低于浙江50个百分点以上。同处西部地区的贵州高技术产业规模、比重均低于广西,但贡献率却高于广西1.8个百分点,表明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新动能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新旧动能有效接续转换不足。

(4)工业产业集中度低,龙头带动较弱。产业集中度是指在一个行业中骨干企业产值占该行业产值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大中型企业作用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从数量看(如图3所示),当前全区千亿元以上工业产业数量为10个,低于浙江(23个)、江苏(26个)等东部省份,也低于西部地区四川(14个)。4000亿元以上的龙头产业仅为1个,低于东部省份浙江(6个)、江苏(14个),也低于西部地区重庆(2个),龙头产业带动作用不足。从具体产业看,全区仅机械、汽车等少数亿元工业产业集中度超过50%,绝大多数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度偏低,其中食品产业仅为14.5%,有色产业为37.3%、医药产业为22%、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为10.6%、造纸与木材加工产业为10.1%、建材产业为9.2%,表明这些产业的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结构较重,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矛盾依然突出。

表1 广西工业前十位主导产业与重庆、浙江比较

2.创新成为未来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1)工业创新能力较弱、差距偏大。据2017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广西创新能力综合评分为21.19,排全国20位,与综合评分37.66的浙江(排第5位)、30.05的重庆(排第8位)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知识创新方面,全区的专利授权数、论文发表数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专利授权数相当于北京的19%,国内论文发表数相当于北京的15%,国际论文发表数不到北京的4%;广西与同处西部的重庆也存在差距,专利授权量、国内和国际论文发表量均低于重庆。

企业创新方面,广西高技术企业只有296家,仅相当于浙江的12%;高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43%,低于浙江和重庆;规上企业R&D人员数为3.26万人,仅占1.93%,排全国第28位(见表2)。

市场创新方面,广西技术市场市场交易额仅34亿元,排全国第25位,仅相当于北京的0.86%、浙江的17%,也低于同处西部的重庆,仅相当于重庆的23%。

(2)工业研发能力不强、结构不优。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2016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84.88亿元,仅相当于全国的0.8%、上海的19%,重庆的1/2。研发投入强度为0.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1%,也低于重庆1.72%,而北京、上海、天津都在3%以上。全区研发投入结构不优,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大型企业投入强度仅为0.69%,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省份均超过1%,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投入强度更低,分别为0.24%、0.17%。特别是反映人力资源在研发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的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增长也比较缓慢,仅增长1%,低于全区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增幅4.6个百分点。

图3 2016年广西与部分省市千亿元以上产业数量比较

表2 广西与部分省市企业创新能力比较

(3)工业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转化率低。从科研成果形式看,全区以论文、报告、专著为主的成果占据多数,大多发挥基础性研究作用,难以解决工业企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难题。

从研究机构看,开展科研工作时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降低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以高校为例,高校排名以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学生规模、论文等为依据,忽略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实际应用需求。

从转化意愿来看,受研发成本较高、科技成果转化时间较长影响,部分企业不愿意开展创新活动,部分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也不愿再投入大量经费吸收和转化科研成果,导致科技创新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同时部分企业存在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二次创新。

以创新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补强工业核心技术,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2018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推动联合协同攻关。彻底摆脱部门利益束缚,加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创新主体战略、技术、标准等沟通协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二是坚持开放创新兼容并蓄。重点加强与东盟、欧美等发达地区开展创新交流合作,支持外资机构在广西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实现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灵活整合所有资源,通过向先进经验学习,提高广西工业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产业联盟协调开展标准化建设,掌握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

2.增加创新人才供给,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力,是新产品开发、技术升级的原动力。一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调动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为促进核心技术攻关多贡献智慧和力量。建立适应核心技术发展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二是增加本土创新人才。紧紧围绕区内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加大与高等院校的平台搭建工作,实现本土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的无缝对接。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服务。建立高端人才“绿卡”制度,在薪酬分配、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专项政策。强化倾斜政策,引导和促进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创新创业。

3. 优化科技创新机制,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一是加强产权保护机制。加强新业态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修订完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治力度,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众的创新积极性。探索给予重要贡献科技人员现金、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人员奖励的政策,对新增的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经费奖励。三是完善转移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发挥政府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支持战略性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前期攻关和示范应用。

猜你喜欢

全区加速度广西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天际加速度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死亡加速度
广西广西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广西尼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