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品牌”提升党建组织力
2018-11-20张忠伟
〉〉〉〉〉张忠伟
2017年以来,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夯实基层基础、创建党建品牌作为抓实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创建“航标党建”“诚信党建”“民生党建”“开放党建”四大基层党建品牌,以特色党建为抓手,使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创新提升、亮点凸显、活力十足的新气象。
打造“航标党建”,让党建“强”起来
做坚强堡垒、做党性“灯塔”、做党员群众的“主心骨”,是博爱县“航标党建”的核心。博爱县围绕唱响党的“主声音”,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落实“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三会一课”“党员主题活动日”;创新“支部书记大讲堂”“‘两学一做’之星评选”等载体和平台,组织全县604个党支部、18000余名党员上系列党课,进行学习讨论。在全县各条战线评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星、拍摄“党的丰碑”风采片、制作微视频等,坚定党员干部“时时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打造基层组织“强磁场”。博爱县把“逐村观摩、整乡推进”“设星定级、评星晋级”和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作为重中之重。在“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中,突出“一村一员、三榜提升”两大抓手,在全市完成首轮观摩活动。全县204个村全部派驻党建指导员,全程指导、严格把关,共查找出涉及活动场所建设、党建制度执行和为民服务方面的836个问题,其中712个问题整改到位,评选了17个典型示范村。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中,通过“力量上配足配强、症结上挖深找准、整顿上直击痛点、巩固上常抓长效”四大抓手,使全县所有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整顿到位,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蜕变”。
打造党员引领“指向标”。博爱县启动了“党建+全域旅游”行动计划,充分挖掘老党员、老战士、老奖章、老照片等红色资源,将红色元素融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创新开展“支部党员亮本色”活动,一改过去党员“亮照片、亮身份”的简单做法,把党支部每一个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本色铮言”在显要位置公开。如今,随着一个个醒目的党员示范岗、一块块“共产党员”门牌和一句句“脱贫攻坚,看我担当”等本色铮言“套装亮相”,支部当引领、党员立标杆的基层党建核心力得到彰显和提升。
打造“诚信党建”,让党建“严”起来
“六大纪律”挺在前、守得住,说到做到,是“诚信党建”的核心。在基层发展大计上讲担当。博爱县深入推进“争先晋位找差距、五大工程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每季度对各乡镇和主要经济部门“差距”台账和“先行”台账公示排名,通过“对账单、晒业绩”、比学赶超争先进,打造了一支勇于争先、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各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扬民主,理清思路,对确定的事项敢于担当。
在遵规守纪上比执行。博爱县对村级事务规范化运行,在村务、党务、财务上,兑现公开承诺,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在发展党员上,严格程序,确保任何一个发展对象“不带病”;在大额资产处置上,监督委员会事事到场,不让任何一个事项“架空”;在对党的“六大纪律”执行上,每个党员带头作表率;在“党员活动日”、民主生活会等组织生活纪律上,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在管好8小时外生活圈上,党员逐个签订承诺书,坚决不越“红线”。
打造“民生党建”,让党建“暖”起来
坚持民心导向,紧扣村情民意,做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党组织,是“民生党建”的核心。在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方面,博爱县把整治“村霸”问题作为重要工作,紧紧围绕“收、查、定、交、提”五个字,运用“五步工作法”,抓实抓细治理“村霸”问题,让“村霸”无处遁形。在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博爱县于2017年新增两个试点村,过去两年累计争取扶持资金1940万元。在试点工作中,县委主要负责人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探索推行了“一扣、一促、一引领”经验做法。目前,作为试点村之一的金城乡钟庄村通过争取扶持资金已经建成蚯蚓立体养殖等项目。在为群众解决难题办实事方面,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一对一”结对子,开展“六必到、六必询、六必帮”活动,与群众促膝谈心,针对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出主意、解难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打造“开放党建”,让党建“活”起来
敞开大门,与群众一起实现党群互动,不让任何一名党员掉队,是“开放党建”的核心。博爱县彻底摒弃“文件党建”“会议党建”“闭门党建”等形式,通过“村内大事决议让群众代表有声音”的方式,开放思维,努力让群众参与到党建活动中,使群众智慧在党建工作中得到彰显。此外,博爱县还努力营造“开放党建”大格局,建起十大“智慧党建”示范点,确保党员教育全覆盖、失联党员不掉队。鸿昌街道党工委在手机AApppp上开设“微党课”“微服务”“微沟通”等栏目,特别是针对流动党员时间不定、地点分散的实际,为116600余名身在异地他乡的流动党员提供“学习菜单”“课件下载”等服务,党员接受教育做到了“不出门”“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