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报告
——回望昆山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
2018-11-20张树成
□ 张树成
昆山,因改革而起,因开放而兴。
回顾昆山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县蝶变为蜚声海内外的外向型经济重镇。究其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的根源,发端于1984年的春天。
改革开放前,昆山的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处于苏州地区8个县中的末位,人称“小八子”。1984年春,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穷困状况,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通过调查研究,特别是通过到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改革开放较早地区学习考察,深深感悟“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的真谛及其辩证关系,果断决策,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引导各级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故步自封,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跳出昆山看昆山,立足长远发展昆山”,敞开城乡大门,广招天下客商,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自费兴办工业新区。经过8年苦干实干加巧干,昆山跨过一道又一道难关,经受一波又一波风浪,成功闯出了一条闻名海内外的“昆山之路”,自费开发区得以正名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力打好经济翻身仗,摘掉了“小八子”落后帽子,经济社会发展逐步驶入了快车道,得到了党中央主要领导的肯定与赞扬。
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强劲东风又一次吹绿神州大地。昆山的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失时机地抓住发展机遇,咬住“经济发展为中心”“为民谋福为宗旨”,凝心聚力奔小康,睿智谋划现代化。如今,昆山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创造的“昆山奇迹”,在改革开放中催生出历史性变化的“昆山现象”,无疑值得浓墨书写。可以这样说,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论从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来说,还是从醒得早、跑得快而言,都称得上是全国县级市中的佼佼者。在实践中历练形成的“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村,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一内联外引的发展思路与格局,以及“要想富,先修路”“要让投资者赚钱,才能实现共赢”“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高”“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等创新发展经验,更是难能可贵。正因为如此,昆山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福祉日益增加。2005年,有关部门通过反复审核,一致确认昆山在全国率先实现没有水分、群众认可、百姓得实惠的高水平小康社会。从这年起,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县级市中连续数年独占鳌头。昆山的发展成为苏南地区乃至全中国改革开放的典范。
昆山的干部群众更加意气风发,遵循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部署,同心协力、锐意进取,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聚力创新求突破,聚焦富民补短板,整治环境优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展。突出的是通过创新转型发展,内生发展动力和持续发展后劲大大增强。至2017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上市挂牌企业达100家,新兴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3%和52%;人才拥有量36.31万名,万人拥有发明专利量超50件;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比3.2%,科技进步贡献份额63.3%。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3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5亿元,进出口总额超80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0.5%和10.7%,占苏州市的总额约2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38859元;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并轨,并实行省内异地就医实时划卡结算和全国联网结算,医保补助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1000元,大病保险补助封顶线由10万元提高至15万元;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810元增加到875元。由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昆山2017年获得了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创新创业百强县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四个“第一”的殊荣,还连续13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蝉联福布斯新中国“最佳县级城市30强”第一。今天的昆山,正昂首阔步走向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舞台、更具活力的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