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8-11-20刘俐俐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的目标是体现“世界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统一,处理好价值的普适性和特定性的关系,建设文学原理性质和知识学品格、科学且相对稳定、与中国历时、共时文学经验相结合、印证、归属文学活动范畴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该课题无疑给文艺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与平台。建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以及相关领域文学评论价值观与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总体构想,一方面依赖与实践子课题互动,另一方面更依赖理论子课题的总体构想和关键性理论问题研究——发表在这里的四篇论文从各个实践子课题的不同侧面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陈新儒的《丹纳艺术哲学中的文艺评价思想探析》一文避开了学界既往关注的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说研究理路,在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发展脉络中,发现并阐述了丹纳关于文艺评价主体、标准等观念与思想,能够给予如今我们建立自己的文艺评价体系有所借鉴意义。翟杨莉的《〈四溟诗话〉与一种批评价值观的发展》重新发现和理解了《四溟诗话》融诗歌观念、创作谈和批评分析为一体,诗歌批评不唯上、不唯名、以个体阅读感受为依归,以其具体诗歌文本为依据,从而敢言他人所不敢言,显示了这种批评蕴涵的可资分析的价值观与批评标准,启发和开启了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空间。陈志华的《中华多民族史观视阈下民族文学批评范式思考》提出了何以民族文学现象和资料非常丰富、但形成的知识却偏少的问题。由此,在梳理和辨析我国当今语境中民族文学及其批评概念基础上,提出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转换到多民族文学批评为根本标志的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理论任务。《“行孝”故事的口头/书面表述差异与传播实践中的价值发生问题》一文,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梳理和辨析了《鞭打芦花》与《卧冰求鲤》两个故事在口头/书面两种不同的传播结果,并辨析了其中涉及价值的发生种类和发生原因,提出民间“小传统”价值观念的独特发生动力。
概括而言,前两篇论文聚焦不同时空的具体批评现象,依托总课题所赋予的全新角度与视野,推进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同时也能够对总课题提供一定的参照。后两篇论文则印证了缘于价值体系的理论坐标,既能够发现以往研究的误区,提出处于关键点的价值含量高低的问题,又能在传统材料和研究领域贯穿新问题与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