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编剧4年采访数百人,攀枝花将拍工业史诗剧《大三线》
2018-11-20李天锐发自北京
文/本刊记者胡桂林 李天锐 发自北京
“三线精神”提供丰富素材
“我是有三线建设经历和三线情怀的。我是‘老铁’——铁道兵出身,参加过三线建设。如今攀枝花的巨大变化真让我意想不到。”
12月15日上午,以“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为主题的弘扬“三线精神”座谈会暨大型工业史诗电视剧《大三线》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座谈中,该剧编剧、曾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的革非的发言引发阵阵掌声。
据了解,四川攀枝花这座在“三线建设”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将拍摄一部再现新中国首个资源型特区崛起之路的工业史诗电视剧。
20世纪60年代始,成千上万建设者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从无到有,建起了众多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孕育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会上,大家追忆了1965年春天,我国在攀枝花设立了全国第一个资源型特区,建成了被誉为“象牙微雕”的百里钢城和车轮上的工业基地,创造了“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变“呆矿”为“宝藏”等世界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以及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从昔日“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跨越的历程。与会者抚今追昔,畅想未来,感慨万千。而这些奋斗经历,正给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随后举行的电视剧《大三线》启动仪式上,记者了解到,该剧将以“三线建设”为背景,以中国十九冶集团、攀钢集团、攀煤集团等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讲述创建于金江市的“西部铁军”中国109冶金建设公司、川滇钢铁等企业从无到有、从辉煌到衰落、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转型发展近40年的故事,充分展现“三线建设”时期共产党人、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感天动地的奋斗精神和豪迈人生。
个体命运沉浮,攀枝花是“精神之根”
会后,革非等嘉宾与廉政瞭望记者进行了交流。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革非受友人邀请,回攀枝花看一看,“刚出发时依然没想动笔,因为还没有找到心灵的那一丝触动。”
然而正是这一趟采风,他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想不到曾经那个满山火箭草、尘土飞扬的小山沟里,会建成这么一座漂亮的城市。“特别是让我感受到了烙印在攀枝花人内心深处的三线精神。然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件事情,怎么去写攀枝花,写三线建设。”谈起该剧,革非滔滔不绝。他认为,攀枝花在整个大三线建设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具有以此为背景写出一部工业建设史诗作品的承载力。
对这次创作,革非还有深入思考:“我们的作品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但是我们写的是这种背景当中,这些活生生的人。我们写了一群建设者的人生命运,他们的情怀,他们的变化。经过历史沉淀多年之后,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但是,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论到了哪里,攀枝花都是他们的精神之根。”
为此,从采访到确定大纲,再到完成剧本初稿,革非付出了大量心血,剧本最新一稿的修改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中。
“我知道他的采访前前后后经历了4年多,特别是他在攀枝花住了4个多月,深入采访了几百人,前后阅读了几千万字的材料,这种扎实深入的作风,以及写好大三线的情怀,让人非常感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刘莉玲告诉廉政瞭望记者。革非则表示,曾有90后女孩看完剧本后感动得泣不成声,此时,他更深地感受到了作品的意义,“要对读者和观众负责”。
据了解,电视剧《大三线》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指导下,将由攀枝花市、峨影集团等单位联合筹拍,总投资约8000万元,计划于2019年2月开机,力争在明年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