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向党 永远爱党”
——我在入党路上的追寻与求索
2018-11-20
初心
1956年,我上初中时,有两个爱好,一是爱看连环画(小人书),二是爱听老师讲历史故事。看连环画《刘胡兰》时,刘胡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使我无比崇敬;听老师讲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的故事,他牺牲后胃里全是棉花和草,使我难以忘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在我幼小的心里竖起了不朽的丰碑。
我们班的班主任王老师是一位共产党员,是教历史的。有一天,我天真地问他:“我们学生能不能入党?”王老师说:“你们还不到入党的年龄,好好努力,先入共青团,再入共产党。”我记住了老师的话。经过不懈努力,1958年6月,我光荣地入了团。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我还作为新团员的代表,在全校1000多人的师生大会上做了表态发言。打那以后,我争取早日入党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伤心
我上高中时,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教育部下发的《高教六十条》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招生名额极少。不巧,我在考大学时走了弯路,作文题规定不准用诗词体裁,我却一时任性用诗歌作文,结果高考失败。我暗自伤心。但更为伤心的是在我的入党问题上遭受了挫折。
1964年,我作为借调干部参加了“四清”运动,入党的激情在我心中重新点燃。我搞“四清”的地方在临汾山区,条件十分艰苦。但我迎难而上,一心一意投入工作,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此期间,母亲瘫痪出院,我没有请假;爱人难产,我也没回家。我的突出表现,受到县委王景康书记的表扬,得到工作队员们的认可。“四清”结束时,我被评为模范工作队员,还被列为入党对象。我所在的晋掌大队,共有非党工作队员14名,首批决定入党的4名队员中就有我。然而,正当我满怀信心踏入党的门槛时,一封社会关系外调证明给了我当头一棒。原来,我岳父家村里来信证明,他家是地主改为中农成分,算不上根红苗壮。在那个年代,我的入党愿望顿时因此化为泡影。工作队刘队长安慰我说:“你的其他条件完全符合入党条件,可惜现在社会关系十分重要……”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按照当时组织所要求的,我不仅要在形式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于是,我把伤心变为决心,很快又振作起来。
决心
“四清”运动结束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几年无休止的“斗斗斗”,我身心俱疲,于是果断地从农林水利委员会离职回家乡务农。回家乡不久,有人推荐我当了民办教师。当民办教师亦师亦农,我乐此不疲,决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锤炼自己,争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加入党组织。由于同志们的帮助,我自己也不懈努力,我很快由外行变成了内行,多次被联区评为模范教师。为了支持我搞好教学工作,全家人齐努力、齐配合。父亲爱社如家,被评为模范饲养员;爱人也甩掉了“地富子女”的帽子,被评为“五好媳妇”。
1975年,村里来了工作队,队长是县文教委李主任。有一天,他问我:“公社和联区领导都对你的印象特别好,你为什么不申请入党?”我说:“我给大队党支部交了好几份入党申请书,都没有回音。”几天后,李队长告诉我:“你写的申请书都被支书找理由给压下了,他怕你入了党被选为支部书记,夺了他的位。”不久,这位村支书主动找我认错,并说李队长批评了他,希望我不要记恨他。后来,经过各级党组织的认真调查、考察,我终于在1976年6月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
忠心
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立下了“今生认定跟党走”的誓言。我十分珍惜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把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自己的第一职责就是为党工作。我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清正廉洁、默默奉献,多次获得省、市、县先进工作者和政务工作者先进个人的荣誉。在我的影响下,我们全家爱党、信党、为党。我儿子早已入党,孙子、孙女都是入党积极分子。
后来,我又回到县水务局工作。2002年7月退休后,我不计报酬,继续发挥余热。我先后在县邮政局、县党史办、县公安局、县老干部局、银光社区等多个单位义务服务,为多个单位撰书写史,参与编写了《运城水利志》《闻喜水利志》《中共闻喜简史》《光辉的历程》《闻喜公安七十年》《闻喜邮政史》等史志。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富裕,但对社会公益事业,我都积极参与,尽力而为。抗击非典、汶川地震,都有我的捐赠;乡里盖教学楼,村里抗洪救灾、脱贫帮扶,都有我的资助。我先后被评为“全县十大杰出老人”和“助人为乐好公民”。
现在,我将要步入耄耋之年。每当“七一”党的生日到来之际,我仍像年轻时那样激情澎湃,为迎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每年都要做一件好事。或许事情不大,但能够体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的忠心,过好每一个“政治生日”。每当我做完了一件好事,还常常扪心自问:“我还能为党做点什么?”以此督促自己继续为党工作,践行“一生永远忠于党”的入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