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宿迁生态农业发展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18-11-19葛丽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葛丽

【摘 要】 生态农业是宿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八个生态经济示范镇的生态农业发展为例,探讨我市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挑战及对策;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eco-agriculture of eight eco-economic demonstration town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Key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中最为集中、最为直观、也是最为重要的产业。当前宿迁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我市生态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这规模小、融合程度低等问题。

1 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挑战

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供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生态化、绿色化发展。但是各乡镇生态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生态农业尚未形成主导业态

总体上看,生态经济示范镇的生态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主导业态。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面积有限,成方连片种植还只是少数,有些乡镇传统的稻麦种植还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标准化农田面积依然较少,虽然各乡镇都在加大标准化农田建设力度,但是与全省相比,还处于落后水平。三是生态农业层次较低。调研中发现生态经济示范镇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还比较少,有的乡镇以设施农业来代替,主要是大棚种植和错时生产,仍使用传统的塑料薄膜和除草除虫技术,离真正的生态、高效尚有距离。

1.2 产业融合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

总体上,生态经济示范镇的产业融合层次较低,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拓展。有的乡镇产业融合之间缺乏有效抓手和融合的中心元素,与其说是产业融合,不如说是三次产业同时分别发展更为确切。有的乡镇根本就没有产业融合,虽然有各类产业融合设想和规划,但实际发展中并未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不畅,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较低,主要以出售初级农产品和初级加工为主,缺乏更高层次的精深加工和附加值提炼,有的乡镇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很大,但是完全出售初级农产品,竟连简单的初级加工都没有。

1.3 缺乏各类农业专业人才

各类农业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农业科技人才缺乏。乡镇农机部门人员年龄老化、技术落后等无法给予生态农业切实有效的技术指导;种地的农民年龄严重老化,还固守着传统的农业种植经验,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二是农业经营人才缺乏。有些乡镇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探索出了“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但有些乡镇农村电商发展乏力,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寻找销售渠道,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的事件,甚至让丰收的桃子直接烂在地里。三是缺乏农业创意策划人才。农业与旅游业与休闲、养老等行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增加创意,这就需要大量的农业创意策划人才。

1.4 富民效果有待进一步彰显

发展生态农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民增收。但是,现阶段生态农业的富民效果不是太明显,主要是一些农场主得益较大,普通农户参与度低,获益也较小。农户土地流转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仍然选择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基本上5060人员,除了土地流转费用以及给大户务工收入,土地入股分工也只是在部分乡镇实现,因此,普通农户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参与生态农业发展。

2 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产业基础,提出以下建议:

2.1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态农业种植范围

规模化经营是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只有不断扩大生态农业的种植范围,使生态农业成为我市的主导农业业态,才能进一步释放生态农业的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增加标准化农田面积,要有计划地推进农田标准化建设工程,积极改造传统农田,完善农业基础配套,提高农田现代化水平。二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托我市“支书领头调结构”工程,以村居为单位,结合村居农业资源禀赋,通过内培和外引,探索适合本村环境的农业品种,进一步增加高效生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缩小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步使农经比例趋向5:5,最终形成生态农业为主导,其他农业业态为辅助的农业发展模式。

2.2 引进和培育各类农业专业人才

一方面要加大各类农业人才的引进,通过制定生态农业人才培养战略,有计划地到农业高校、企业引进各类农业专门人才,如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创意策划人才、农业市场拓展销售人才等。其次,完善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培训机制。按照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加强与农民培训学校、各级党校、人社部门等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分类培训,因材施教,着重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农业人才。

2.3 提高农户参与度,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部分示范镇生态农业仍以订单农业为主导,一些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同虚设,并没有实质化运作,尚未真正建立起农民与企业间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良性互动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大力发展技术资本服务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环节的增值利益。二是探索发展反租倒包再就业型利益联结机制。企业通过土地租赁将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布局,然后将土地使用权转包给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农民通过土地出租获取租金收入,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租用和项目开发建设获取利润,并吸收里转土地的农民再就业,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2.4 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激励机制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成立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建立完善生态指标约束机制。以区域整体为对象,构建水资源、耕地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数量与环境质量保护的农业生态约束指标体系,确保“生态红线”[1]。二是建立完善生态监督评价机制。将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纳入绩效评价与量化考核范围,建立监测评价与定位跟踪体系,突出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以各级农业资源环境管理部门为主体,对不同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运行效率、生态效益等进行客观评价,构建生态农业长效化制度化考评机制。三是建立完善生態农业环境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主体与对象,量化补偿标准和考核指标,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2]。

参考文献:

[1] 聂媛媛,曲泽静.安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

[2] 徐枫.围绕“强富美高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苏 州市吴江区为例” [J].唯实(现代管理),2018(03):10.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关于大力发展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的思考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