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曾遇见你
2018-11-19春艳
七年前,我在小博上开了一个采访人气作者的专栏,名为“红人馆”。没有刻板的提纲和固定的话题,每期隔着电脑屏幕信马由缰,散漫也自在。一晃这个栏目做到了2018年,手里的作者换了一拨又一拨,很多宝宝对于我还记得他们表示惊讶,总觉得自己是一只小透明,像我这种健忘的大婶应该早就忘了他们吧。说来奇怪,刚说过的话我可能转头就忘,多年的作者却一直记得。
这些年出差,几乎每到一个城市,都要见一见当地的作者。2009年去厦门,我和闹钟是个枖在热闹的中山路不期而遇;2015年去上海,曲玮玮坐在拥挤的地铁站里一边工作一边等我;2016年去长沙见了亦然,我们在湖大门前湘江河畔的咖啡馆里闲聊自拍;这一次,去武汉参加刊博会,一下子见到博览的四小只——若宇寒、倩倩猪、汐一诺和暮安。他们为了参与博览在刊博会上的访谈节目,翘了课,逃了班,在星期五的早高峰,转换着交通工具,各自从江城的一角赶来。
素未谋面的人,在彼此相拥的瞬间一见如故。没有客套和寒暄,像多年的老友,怎么聊都舒爽自在。
回忆自然是少不了的,若追溯到与小博最初的相遇,恐怕要凑够十根手指才行。那时候他们还是青涩懵懂的中学生,做着一个和文字有关的梦。
倩倩豬在B版连续发稿的那两年,曾悄咪咪问我,可不可以上C版的“红人馆”。当时B、C两版还没有合为一刊,读者的交集不大。尽管我们十分相熟,我还是以读者不是一拨人为由,婉拒了她。很多年过去,倩倩猪终究没接到我的“红人馆”邀请,如今却也在纸媒工作,成为了我的同行。我们惺惺相惜,更能体会到编辑的不易。
汐一诺是个瘦瘦高高的女孩子,静静的,话不多,和她文风里最初的古灵精怪极不相称。她高三时写的《风雨自招路》仿佛就发表在前几期,一晃已是武汉大学的研二学生。再见她的文字,褪去了欢脱,多了哲思的味道。我和围子带着他们一起吃午饭,席间自拍,说笑。一诺坐在我对面,默默与食物作战。我指着盘子里一大块未动的牛排问旁边的暮安和若宇寒你们俩谁要。他俩摇头。一诺却说:“姐,你吃不完就给我吧。”果然能吃的都是瘦子啊。
若宇寒是围子多年的得力作者,俩人关系好得如同闺蜜。人高高帅帅,却极为心细。午饭过后,我和围子要回国博中心继续参展,他把我们送到地铁口,反复叮嘱在“国博中心南”下,“B出口”出来。那放心不下的小眼神,仿佛我俩还在幼儿园大班。他毕业之后选择了做主持人培训,从幼儿园到中学生,每天跟一群熊孩子在一起,没有耐心的人,何以胜任?
暮安算是我最不熟作者里最热情的汉子,没有之一。去武汉的前几日,我发了条说说召唤读者,暮安就是这个时候自己跳出来的。他在QQ里激动地说,春艳姐,我是你的作者暮安啊。我一边热情回应“我知道,我知道”,一边偷偷在邮箱里搜索“暮安”。只有两篇?结果凉凉。但这并不影响他专程打的来国博中心见我们一面的热情。他是那种看似腼腆,内里狂热的男孩。听他说起自己在中学时如何放荡不羁爱自由,如何为得到老爸的信任和放手从班级倒数杀进年级第一,大伙都被惊呆了。
是呢,喜欢文字、热爱阅读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差。在最好的年纪,遇到有温度的杂志,遇见懂你的编辑,分享青春里的渺小喜悦,透露生活中的半分哀伤,便不再孤独了吧。如今的你们,忽而长成了最美好的大人模样。
假如,不曾遇见你,我也不会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