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形似而神散”

2018-11-19秦岩张顺科

中国德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常德国学中华

秦岩 张顺科

中国德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统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一项重要德育内容,您能否介绍一下常德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唐汇诰:近年来,常德教育局结合本地实际,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德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品牌、争创教育特色。成立了常德市国学教育研究会,围绕精编教材、构建课堂模式、拟订评价方案这三个重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让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务实前行。多项传统与素质教育课题在国家、省、市、县成功立项并开展研究。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教育活动深入校园,九子鞭、蚌壳舞、剪纸、陶艺及常德丝弦、常德汉剧高腔、常德花鼓戏等传统文化在全市中小校园得以传承发展。目前,我市共有10所中小学校被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等。

中国德育: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方面,常德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唐汇诰:传统文化要扎根中小学,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必须要课程化。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们通过研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结合新课程计划的实施和落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整体育人体系中。

第一,研发精粹适切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正是“童蒙养正”的黄金时期,也是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可以为此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常德市国学教育研究会制定了相关教育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明确的课程目标。我们在编写教材时,甄选了一些最能反映先贤智慧、中华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文明相吻合的教育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各校围绕传统文化进课堂、文明礼仪进课堂、特长项目进课堂开发了大量突显本地特色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如尧天坪中学在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开设了舞龙舞狮、罗汉舞、蚌壳舞、九子鞭、采莲船、巫舞等;澧县四完小推进规范汉字书写“185工程”;丁玲学校设立以习“八礼”为核心的礼仪教育课程;善德中学开发校本教材《善卷之卷》,融图像、故事、诗文、事迹于一体,将朗州大地上的德艺之馨转化成书香传递;常德市一中将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整合融通,获得“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称号。

第二,构建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采取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文化浸润等多种模式。比如澧县、安乡县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将国学作为重要内容,每周开设国学课。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背一背,也不仅仅在于完全读懂或学懂,而是在课堂教学中紧扣“导—读—悟—诵—行”的五字教学方针,引导学生潜心诵读,浸润其中,涵泳体味。各校在课堂教学中也融入了各自特色,让琴棋书画、民间艺术等成为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第三,建立有益于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引导学生传承中华美德。我们去年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制定了“八礼”标准,提出了“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等中小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具体要求,并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相结合,观照学生的成长之路。

中国德育:今年兩会期间,陈宝生部长在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时提到,要拓展校园文化,强调要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常德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有哪些举措?

唐汇诰:由于升学压力,有些学校片面注重教学成绩的提升,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从孩子抓起,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迫在眉睫。我们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孤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创造的优秀文化,同时,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的革命传统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比如长征精神、科学家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等等,都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时,不应该与这些相关内容的主题教育割裂开来,而是有机结合。我们现在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离目标越近,对广大学生的要求也就越高,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也是我们要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会选择、有所创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所以,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抓住“优秀”二字,封建糟粕和落后于时代的内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懂得选择和甄别。其次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重点之一就是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特别是语文、历史教材,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我们要把这些教材内容用好,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同时,我们也倡导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比如澧县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国学教育,按照年级依次选编《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18种国学教材分别供一到九年级每个学期使用。目前,我们请到了几位专家担任这套教材的主编,并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它打造成湖南省一流的国学教材。最后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有效途径。新的课程观认为,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为终身持续学习奠定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调研、考察。比如学生从七年级开始选定一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题,经过三年反复调查、研究,最后结题,期间既促进了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思考,又让学生更加了解常德的历史,了解家乡的民俗等。

中国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多元支撑,如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常德在这些方面有哪些探索?

唐汇诰:为顺应时代发展,我们大胆探索、创新思路,逐步构建了多元支撑的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媒体宣传方面,我们依托常德教育网、《常德教育》等媒体进行宣传,开设专版和专栏,推出《漳江书院与宋教仁“长江革命”思想》《丁玲的母亲余曼贞:常德现代职业教育的最初实践者》等多篇理论文章,介绍我市优秀的历史传统。在社会资源方面,我们会同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在市文化馆内设立了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制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常德丝弦》光碟5,000多份,在常德河街、老西门等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等,让中小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还与常德电台共同开展了国学经典亲子诵读活动,由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家长对学生诵读的内容进行解析,通过电台向广大中小学生与家长传播经典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引导家庭积极发挥德育第一课作用,为每个学生家庭赠送国学读本和家校共育手册,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中国德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学校的积极探索也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必须正视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您能否谈谈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唐汇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月亮没有外国的圆”“中国的物品没有外国的好”等言论成为一部分人的想法,这些人不在意传统、不重视传统,甚至与传统背道而驰。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自我觉醒。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到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自上而下,大力推进,学校也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各地各校研发大量彰显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了中小学的课表。

虽然,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老师搞不清“教什么”,更不清楚“怎么教”。有一些学校把大型古装秀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有些学校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诗词,过分注重量,不讲究质,使学生出现了厌烦情绪;还有的学校只注重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技艺上的体验和熏陶……这些传统文化教育就有些“形似而神散”。

我们认为,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它的基本精神,避免形式主义。有的学校进行的国学教育,让学生穿汉服、戴官帽,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这个作为表演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为一门课程,就不是很合适了。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要讲求精神实质。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开放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时代特点,要赋予时代精神,培养活泼开朗、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不是培养老夫子。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广大教师首先要自觉承担起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传播者和发展者。毋庸置疑,作为一名老师,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对学生产生长远影响的,是文化底蕴,是儒雅之气,是高雅之风。这样的老师往讲台上一站,本身就是一堂课。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让自己有源头活水,必须要广泛阅读,不仅阅读教育类图书,还要广泛涉猎,这其中就包括传统经典。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老师才能站好讲台、谋求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至于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才能在教育学生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不至于腹中空空、语言干瘪。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既需要深刻领会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又需要遵循學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各环节、各领域,我们需要培育一支既懂得中华传统文化之“道”,又懂得教育教学之“器”的优秀教师队伍。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常德国学中华
“垂”改成“掉”,好不好?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Talking about the Methods andSkill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