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拥有世界情怀的中国公民

2018-11-19朱晓宏

中国德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共同体

全球化表现为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紧密联系。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卷进全球化浪潮。全球化在悄然影响着现实世界,包括教育。为此,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时俱进地站在全球化视野的高度,正视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之处,既要恪守中国立场,又要超越地域局限,培养拥有世界情怀的中国公民。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当中。例如,大型跨国企业进驻中国本土、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中国游客的足迹正在遍及世界上许多地区、前往发达国家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日趋低龄化……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但学校正在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需要:一是教育视角上多局限于国内;二是教育内容上偏重突出优越性一面;三是教育方法上形式化倾向严重。

长期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倾向于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历史性爱国情感。诚然,我国的近代史伴随着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列强殖民中国的过程,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尤其鼓舞中国人的爱国情感,以此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至今仍拥有广泛观众。但是,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总是与对抗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连在一起,这显然有违全球化的潮流和要求,而且,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先入为主”的敌对意识也不利于其成长为一个开放、包容、合作,拥有世界情怀的中国公民。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视角逐步走出近代史视域,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则比较多地聚焦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对于国家制度的认同感上。无论是课本呈现的知识内容,还是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都偏向于强调我国自然环境方面“地大物博”、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社会制度无比优越等等。在这样教育环境下成长的中国人,一旦他们走出国门,看到其他国家的优势的时候,无论在认知层面,还是在体验层面,他们都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内心深处变得无所适从。

在教育方法上形式化倾向严重。例如,国内一些中学热衷于组织所谓的模拟联合国大会之类的活动,一些学校纷纷组建模拟联合国社团。事实上,在这类活动中学生们多是纸上谈兵,对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真实生存状况缺乏真实了解,提出的行动方案很多不切实际。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关键不是以不同方式去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这就迫切需要实践的力量。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方式嵌入其中。正视以上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是重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培养拥有世界情怀的中国公民的前提条件。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传统的国内视角转变为中国立场的世界视角,既呈现“我们”对于中国与世界的认知,也呈现“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换言之,在全球化语境下需重新理解中国的传统与现实,重新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学校教育首先是培养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当前,学校教育在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方面,不但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优越性,更要理解到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以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性。我们必须直面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观念博弈,面对利益冲突之时要有大格局观。事实上,这里的“大格局观”即以一种全球化视域,超越“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化束缚,以“国家认同”为核心,培育具有全球视域的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这样的公民既拥有理性爱国之心智,又能够身体力行地落实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发展的全球公益行动。从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要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公民、具有国家意识的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并非意味着一个人没有国家,但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国家必须有某种反思性的距离。每一位中国人,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重要的是用爱去跨越界限,而不是人为地强化各种界限并制造新的界限。從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是要以爱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世界丰富性的理解并感受人类共同体的价值与人类生命的意义。

历史地看,爱国情感是各民族的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对祖国的忠诚与依恋最重要的源泉来自于我们对于生活共同体提供的“聚成一体”的道德生活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承认爱国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偏爱,就像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爱。在异邦生活之时,我们对于母语和乡音的留恋、对祖国同胞的亲近、对故乡的热爱与责任,如果不是出于偏爱,一切似乎都难以想象。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此前提下,历史上形成的爱国情感作为一种偏爱,可能会滋生出狭隘心态,限制我们与其他国度人们的正常交流与交往。但是,正是这种“偏爱”情感也蕴含着理解他人的前提,换言之,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正是理解他人爱国情感的前提,这正是爱的“交互主体性”显现,也是爱的共通性。从爱中国到爱世界、爱人类,正是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情感的延伸。在爱自己祖国的基础上,理解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的需要,爱国与理解异邦风情具有同一性,爱国与爱人类共同体具有情感共通性,这也构成我们理解国际社会问题的情感基础。

【朱晓宏,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至善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