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猴子的石器时代

2018-11-19崔媛媛

大自然探索 2018年10期
关键词:食蟹灵长类黑猩猩

崔媛媛

尽管在我们人类的眼中,黑猩猩和一些灵长类动物在使用工具时显得有些滑稽,但它们的这些行为却恰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人类最古老的石器工具距今约有330万年的历史。它们是现今肯尼亚人的祖先制造的。最近,考古学家发现,三种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祖先也在一直使用石块作为工具。那么,它们的“石器时代”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我们过去曾认为,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技能,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就具有的、区别于当时其他动物的一大特征。但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很多年前,我们就已经了解到,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黑猩猩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包括将一些石头制成特殊的工具。最近,另外两种与我们亲缘关系较远的灵长类动物——胡须僧帽猴和食蟹猴,引起了生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它们同样具有与黑猩猩类似的工具使用能力。与此同时,一些热衷于探索非人灵长类动物“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家也有了重大发现:在挖掘各种化石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数千年前一些灵长类动物留存下来的石器工具。

灵长类的石器工具

巴西密林深处的僧帽猴,是除非洲的黑猩猩之外最早使用石器工具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生活在巴西东北部的胡须僧帽猴可以熟练地掌握使用工具来剥取腰果仁的高超技艺。

腰果是一种非常难敲开的坚果。如果要敲开它取仁,则必须将它平放在砧板上,并用锤子击打,同时还要小心不要碰到腰果外壳中那些可能腐蚀皮肤的化学物质。这可是需要很高的技巧。然而,生活在巴西东北部的胡须僧帽猴却可以熟练地掌握使用工具来剥取腰果仁的高超技艺。此外,这些僧帽猴使用工具的能力可并不仅限于此,它们还会用石块挖掘出植物的块茎以及泥土中的昆虫,饱餐一顿。雌性僧帽猴有时还会将石块抛给雄猴,看起来就像是一种别样的“青睐”之举。

牛津大学的教授迈克·哈斯拉姆是灵长类动物考古学的“掌舵人”。哈斯拉姆最初是研究澳大利亚土著所使用的石器工具的一名普通考古学家。但在一次与研究黑猩猩工具使用行为的剑桥大学动物学家交流后,他对灵长类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专注于探寻:在更为远古的时期灵长类动物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具有哪些行为?

哈斯拉姆认为,利用考古学的技术向前追溯动物的狀态和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当时古人类的状态。因此,他从2012年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灵长类考古学这一研究领域,先前已有科学家尝试发掘过黑猩猩使用过的工具。2002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科特迪瓦的森林深处发现了一处黑猩猩曾用石头敲砸坚果的地方,并从地下挖掘出479块石头。其中一些很像是黑猩猩砸碎坚果时崩裂的石头碎片,还有一些石头的裂缝中仍然残存着坚果的淀粉颗粒,并且证明了当时黑猩猩所采食的坚果与现在黑猩猩采食的坚果并无差别。2007年,该研究小组的报告显示,他们发现的正是4300年前黑猩猩的定居点。

但是,从那以后,这个研究小组就没有再继续进一步的挖掘工作。不过,有这项考古记录做基础,哈斯拉姆满怀信心地动身前往巴西。在这片土地上,有关野生胡须僧帽猴使用工具的证据才刚刚出现。同梅卡德尔的研究小组一样,哈斯拉姆和他的同事对敲砸坚果的工具也很感兴趣。他们很快就在一棵树下挖掘出一堆猴子们的“石器工具”。

在科特迪瓦的森林深处发现了一处黑猩猩曾用石头敲砸坚果的地方,并从地下挖掘出479块石头。其中一些很像是黑猩猩砸碎坚果时崩裂的石头碎片,还有一些石头的裂缝中仍然残存着坚果的淀粉颗粒。

在树下不到一米的深度,还留存着以前的僧帽猴曾使用过的“石锤”,这些工具和现今的僧帽猴仍在使用的“石锤”非常相似,普遍都比当地平均的石块大许多。这表明这些石头锤子都是僧帽猴“精挑细选”过的。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些看上去很像砧板的石块,尺寸大约是石锤的四倍。通过测定其碳元素知道,这些工具已经有700年之久。这意味着在第一批欧洲人抵达新大陆之前,那里的僧帽猴就已经开始使用工具了。这一发现使得这些僧帽猴成了除非洲的黑猩猩之外,最早使用石器工具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在第一批欧洲人抵达新大陆之前,那里的僧帽猴就已经开始使用工具了。这些僧帽猴是除非洲的黑猩猩之外,最早使用石器工具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有趣的是,就像科特迪瓦的黑猩猩一样,不论是700年前还是现在,僧帽猴都在以同样的方式敲开坚果。因为在这两个考古发现中,这些灵长类动物在很久之前曾使用的工具,与当今的工具并无明显差别。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动物的“技能”从那时起就停滞不前了。对此,有考古学家评论到:如果要讨论简单的石质工具,实际上4300年并不算一个很漫长的时期。从人类的考古学研究来看,早在260万年前,古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边缘锋利的石刃,这与100万年后人类制造的石刃也没有什么差别。同样,当一把平整精致的石斧出现后,在100万年后石斧的形状仍保持不变。因此,我们仍有可能将这些灵长类动物使用石质工具的年代再往前推。

遗传分析还表明,在大约7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胡须僧帽猴就已经出现在了巴西的半干旱内陆地区,这里有着大量的岩石地貌。所以,僧帽猴使用石器工具的技能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之后,一些僧帽猴开始向北移动至亚马孙森林中,但它们的后代并没有出现使用工具的行为。这也许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告诉我们一项复杂的技艺可能会因环境而产生,也可能因环境而丢失。

神秘的撞击

生活在泰国西海岸群岛上的缅甸食蟹猴会使用石块打破牡蛎、螃蟹和海螺等坚硬的外壳。

当然,这些考古记录中不会出现像人类这般复杂精巧的工具使用能力,但这些灵长类动物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显示出非常高超的行为能力。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某些行为很快就会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但通过挖掘一些留存下来的证据,我们就能重新窥视这些灵长类动物那时的行为模式。而且,这不仅有助于解释这些动物在过去是如何生存的,还能为数百万年前的人类行为提供新的启示。

例如,僧帽猴不但会使用石块来敲击坚果、挖刨泥土或是向伴侣投掷,它们有时也会将两个石块互相敲打。这种敲击的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题。这些僧帽猴经常在这种敲击过程中停下来舔食石头上的矿物颗粒,所以它们也可能会舔入一些较为尖锐的颗粒,帮助杀死肠道中的寄生虫。

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发掘这一行为最真实准确的目的,但大家对这一行为感兴趣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僧帽猴在用石块互相敲击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类似于人类考古中曾发现的石刃形状的石片。这是僧帽猴无意中产生的“副产品”,它们可能并不会使用这些石片去做什么。但这一发现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即我们的祖先曾使用过的石刃在一开始也许并不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可能正是他们用石块敲击别的东西时,偶然产生的一些锋利石片而已。

对人类使用工具的起源的进一步认知可能来自于缅甸食蟹猴的考古记录。生活在泰国西海岸群岛上的食蟹猴,会使用石块打破牡蛎、螃蟹和海螺坚硬的外壳取食里面的肉。食蟹猴的这种工具使用行为在十年前才被发现。当哈斯拉姆听说这一有趣的行为时,他立刻开始试图对这一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不过这一次,哈斯拉姆显然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因为这些食蟹猴生活在海边。对于考古人员来说,海水会无情地消除很多之前的工具痕迹。

但庆幸的是,哈斯拉姆仍然坚持了他的探索,并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研究结果。他和同事们一起乘船来到泰国的一个岛屿边。他们目睹了潮水退去后,食蟹猴从海边的森林里来到满是岩石的海边觅食。这些食蟹猴会把自己找到的食物放在硕大的岩石上,并拿起石块用力反复敲击,直到贝壳、螃蟹的外壳松动,并露出里面鲜嫩的肉质。美美地饱食一顿后,这些食蟹猴又会重新回到森林中……

僧帽猴在用石块互相敲击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类似于人类考古中曾发现的石刃形状的石片。

生活在泰国西海岸群岛上的食蟹猴,会使用石块打破牡蛎、螃蟹和海螺等坚硬的外壳取食里面的肉。

这时,哈斯拉姆和同事就开始迅速登岸,尽可能用最快的速度向下挖掘泥沙。因为很快海潮就会再次涨起,淹没这片海岸,所以他们只有3~4个小时的时间。尽管海水可能会冲走大量食蟹猴曾使用过的工具,或是将这些石块重新冲刷打磨,但泥沙中残存的贝壳还是向考古学家们揭示出了食蟹猴使用工具的历史。

哈斯拉姆在一些大块岩石的周围挖出的贝壳上,发现了锤状石块砸出的凹痕和裂缝。碳元素测定结果显示,最深处的牡蛎壳距今只有约65年的时间。但哈姆拉斯和他的同事们显然还希望能挖掘出更多的证据,以证明石块使用技能是如何在这些食蟹猴中出现和传承的。科学家们深信,这些行为体现了食蟹猴对沿海生活的适应性,同时,很可能也正是这种适应性帮助早期人类群体在海边定居,逐渐发展出更多在海边觅食、生存的技能,并建立起复杂的社会关系。而对食蟹猴的研究显然也会帮助我们对人类的沿海生活史有更多的了解。

“石器时代”的起点

黑猩猩的“石器时代”应该起源于15万~20万年前。生活在多个不同社群的黑猩猩,它们对工具往往具有不同的偏好。

黑猩猩的西非亚种,其中就包括科特迪瓦这些会敲击坚果的种群,是目前为止所知的唯一使用石器工具的黑猩猩。

让我们再将目光回归到非洲西部,黑猩猩的西非亚种,其中就包括科特迪瓦这些会敲击坚果的种群,是目前为止所知的、唯一使用石器工具的黑猩猩。DNA测序结果显示,它们是在几十万年前,从中非黑猩猩(现存最古老的黑猩猩种群)中分枝出来的。研究人员推测,这些黑猩猩的石器工具使用技能是在分枝之后一段时间出现的,那么这些黑猩猩的“石器时代”就应该起源于15万~20万年前。

考古人员的发现同样也在帮助揭示“文化传统”是如何得以传承的。在科特迪瓦森林,生活着多个不同社群的黑猩猩,它们对工具往往具有不同的偏愛:一些喜欢使用石块制成的锤子,另一些则可能更喜欢木棒。尽管雌性个体经常会在不同的社群中流动,但它们仍然保有这种偏好。不过,通过研究雌性黑猩猩曾使用的工具,科学家也发现,当雌性黑猩猩进入一个新的社群中生活后,它们会倾向于逐渐选择新群体更偏爱的工具,即使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会最终放弃自己多年来的工具使用习惯。而这种迎名“当地传统”入乡随俗的倾向,也正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尽管不断有新的成员进入,但一个黑猩猩社群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风俗”。

在另一项经过巧妙设计的实验研究中,黑猩猩正在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人类最早可能是如何使用工具的。考古学家曾收集到大量看起来很像砧板的岩石块,但是没有人能确切地证明这些砧板到底是早期人类用来敲击坚果,还是敲击兽骨的,又或者两者都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考古学家作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采集了一些石块,这里曾发现了大量远古人类使用过的工具。他们把这些普通的石块交给一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黑猩猩们。这些黑猩猩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石块当作砧板使用。之后,他们将这些被黑猩猩使用过的石砧,与人类考古学中发现的石砧作对比。这样就可以揭示出这些砧板曾用于砸坚果还是兽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区分哪些石块是曾被远古人类长时间用作工具的,而哪些只是被自然力破坏后形成的普通石块。

由猴到人?

灵长类动物的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将帮助我们推断了解自己在远古时期的祖先是如何发展自己的工具使用能力的。

除却黑猩猩之外,随着灵长类家族中又多出了两个新的工具使用者,灵长类动物考古学家也开始在这三个物种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他们列出了一份“灵长类动物石器使用共通点”。其中关键的相似点在于:

●这些动物都会携带工具前往一定的觅食地点:

●所有的群体成员都会使用工具;

●年轻的个体会花数年的时间学习使用工具的技能;

●這些物种总是选择石砧作为敲击物体的基石。

鉴于我们人类的祖先也曾经是使用石器工具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哈斯拉姆教授认为我们同样可以将这些共性扩展到人类祖先的身上。但有趣的是,这三种会使用工具的灵长类动物却都无法同时具备人类起源的一些特征:语言,明显的左右手偏侧性,双足直立以及热带草原生活环境。

灵长类动物考古学在近几年中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而哈斯拉姆教授也想要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研究。在专注灵长类动物的“石器考古”时,哈斯拉姆教授一直在利用业余时间分析生活在加利福尼亚蒙特利湾的海獭的工具使用技能。这些动物也会利用石块砸开贝壳、海胆等坚硬的外壳取食。同时,他还在距离澳大利亚不远的新喀里多尼亚寻找乌鸦制造的一些石质工具。他一直坚信考古学可以将动物行为学带入一个全新的时空维度,去探索已经消逝的动物行为。哈斯拉姆教授认为:现今动物所具有的行为,并不代表着它们一直以来都在展现同样的行为,我们不应该将动物的行为看作是被时光冻结的东西,它们也是动态发展的。特别是当我们已经了解到人类从占至今已经出现了多大的改变。

目前,灵长类动物的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因为这些考古让我们了解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动物使用工具的行为,还帮助我们推断在远古时期的祖先是如何发展自己的工具使用能力的。在此之前,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古人类拥有使用工具的考古记录。现在,三个全新的考古记录出现了,这将帮助我们对远古时期的占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进行比较,并且首次阐明工具使用行为的演变。我们将可以探索,不同的环境是如何影响工具使用技能发展的,包括这些技能复杂性的演变。我们也可以看到所有上具使用物种的一些共同特点。在漫长的进化之路上,为什么使用工具的能力仅仅局限在少数物种中?这些考古发现以及今后很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的发现或许将成为我们解开这一奥秘的关键。

然而,尽管灵长类动物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令人兴奋的全新观点,借此可以推断出一些人类的发展进化历程,但很多科学家仍然指出,绝不能完全依赖这些发现来判断人类的历史。我们在黑猩猩身上观察到的情况并不一定就会发生在早期的人类身上,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物种,有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将我们与黑猩猩分隔开来。

相关链接

猴子用工具“榨干”贝类

人类并非唯一把他们的猎物推至灭绝的灵长类。猴子同样为了食物而过度捕猎。

生活在泰国西海岸群岛上的缅甸食蟹猴(也称长尾猕猴)在岛上搜寻贝类。用石头工具把它们砸开。它们瞄准最大的岩牡蛎。用石锤猛击它们,还用较平的边缘石片撬开肥美的蜗牛和螃蟹壳。这些石头工具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食物来源,使它们能够吃到原本吃不到的美味。

科学家想要调查因猴子们的贝类“小吃”而对猎物本身造成的影响。他们在泰国东部两个邻岛科拉姆和诺姆索的岸上跟踪18只猴子的日常捕食路线,并对它们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跟踪记录。他们发现,诺姆索岛上共有9只猴子,相比于此,科拉姆岛的种群则更加稠密,那里是80只猴子的家园。研究人员在科拉姆岛看到的牡蛎和蜗牛不仅更小。而且每个物种的数量也更少。

科拉姆岛上的猎物物种不如诺姆索岛丰富,以热带海螺数量为例,诺姆索是科拉姆的4倍;科拉姆岛的牡蛎数比诺姆索岛少了大约70%,海螺数则少了一半。科拉姆岛上一只会使用工具的猴子一天可以吃掉40多只贝类。研究人员推断,正是这种猴子的猎食压力对贝类数量造成了影响。

科学家认为,这显示系统性的猎食使猎物规模变小。科学家担心,猴子很可能会将岛上的贝类猎物消耗殆尽。之后,它们就会停止使用石具,甚至是忘记工具的使用方法。使用工具这种社会学习行为通常被看作是能够开发食物资源的积极行为。但由于过度捕猎,它们正在将自己的技术知识推向危险之中。

猜你喜欢

食蟹灵长类黑猩猩
被隔离的黑猩猩
被隔离的黑猩猩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食蟹
黑猩猩
融化的冰床
中国灵长类动物一览表
为什么人们都说猴子聪明?
实验用食蟹猴脱毛症病因分析及防治研究
有趣的黑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