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GE模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
2018-11-19黄德林
段 梦,黄德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0 引言
城镇化是指随着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集聚的现象,同时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某种程度上讲,城镇化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点难点,也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更是支撑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顺利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生动力,对优化城乡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过去5年,8 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2017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同时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1]。
1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自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以来,如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议题就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就是不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在城镇落户,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化服务。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研究,赵红、王新军[2]在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许明月、段浩[3]从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的角度研究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现路径; 王亚红[4]认为制度创新是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效需求的根本途径; 黄露霜、郭凌[5]认为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仅要从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还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何一鸣[6]等认为户籍制度、农地产权以及公共福利体系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因素; 吴宾、李娟[7]从政策、市场、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程业炳、张德化[8]认为户籍制度、劳动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养老制度等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方永丽、胡雪萍[9]认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动力来自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而阻力来自于城市的外推力和农村的回拉力。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研究,张欣炜、宁越敏[10]以山东淄博市为例,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及分摊机制进行了研究; 孙怀平、赵明[11]以江苏淮安市为例,研究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成本构成; 纪春艳、张学浪[12]运用协同理论,提出要在政府主导下,动员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力量构建多元成本主体的合理分摊机制; 王西、刘维刚[13]在分析吉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由经常性成本和一次性成本构成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学术界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一方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吴昊[14]认为总体来看目前劳动力转移对于我国粮食生产是有利的; 王玮[15]认为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总体上并未对农业生产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张乐[16]使用1985—2009年广东农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农业劳动力每转移1%,农业总产出将增加2.23%; 蒲艳萍[17]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村居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以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 荆丰[18]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也表明了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用生产资料的成本,增加了农用基础设施投入,促进了农产品产出,加速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多角度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朱贵云[19]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则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农业经济有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范东君、朱有志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得大量有效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技术与推广,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20]; 潘继南、张俊认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但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而且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降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或者是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21]; 漆世兰等基于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调查,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具有负面效应[22]。
回顾以往有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研究,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中,多是基于传统的计量模型展开研究,而传统的计量模型的缺陷是不能将整个宏观经济进行统一的系统分析。但一般均衡模型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文章基于构建的中国农业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部门经济的系统影响。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该研究所构建的中国农业一般均衡模型数据库是基于2002年投入产出表、国家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总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数据编制而成。模型数据库构建主要是基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ark方法,虽然是基于Mark方法,但是中国投入产出表与澳大利亚投入产出表相比,缺少很多相关信息,如进口流向矩阵、税收矩阵、各种流通费用消耗矩阵,所以在构建数据库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这些矩阵。构建模型数据库的基本步骤包括,构建分来源的产品流向矩阵、税收矩阵、流通费用矩阵,同时还要在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产业部门加总和拆分。
2.2 研究方法
首先构建了中国农业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是在动态CGE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开发而成的,在模型中,价格主要分为生产者价格、消费者价格以及进出口价格。中间投入品和基本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为0,此时CES函数转变为Leontief函数。国产中间投入和进口中间投入之间是CES函数形式,在基本要素中,土地、劳动和资本之间是CES函数形式,不同劳动力类型之间也是CES函数形式。
在完成模型构建以后,该研究共设计了两个方案:基准方案和政策方案。基准方案:采用递归动态的方法模拟了2002—2020年的基准方案。基准方案包括历史拟合(2002—2016年)和预测拟合(2017—2020年)。基准方案反映了在没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变量和农业部门及工业和服务业相关变量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以下政策方案进行模拟,以评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带动城镇化率的提高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农业部门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策方案:通过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进而促进中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87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在基准方案的基础上,假设中国在2016—2020年间,城镇化率与上一年相比,每年增长0.87个百分点,在此条件下,从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经济层面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进行政策方案模拟时,该政策模拟冲击变量为技术变革变量(a1tot),其原理是,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身份也由原本的农民逐渐转变为城镇居民,进而带动城镇化率的提高,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其在模型中的Tablo语言是:
x1_s(c,i)-a1_s(c,i)-a1tot(i)=x1tot(i);
式中,x1_s(c,i)是部门i需要的投入c的数量,a1_s(c,i)是部门i产出偏性技术系数,a1tot(i)是部门i的总体投入技术,x1tot(i)是部门i的产出。该公式可以理解为,如果部门i使用某种商品c的技术提高,那么冲击变量a1_s(c,i),如果部门i使用的总投入技术提高,则冲击a1tot(i)。通过冲击a1tot(i),进而影响到部门i的产出x1tot(i)。部门i的产出又会影响到部门i的价格,进一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变化。
图1 宏观经济各变量基线增长率
3 结果分析
3.1 基线模拟结果
该研究所基于的中国农业CGE模型以2002年为基准,因此,基线模拟指以200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准,对2002—2016年进行历史拟合和对2017—2020年进行预测拟合。这样,可以得到在没有政策效应的条件下,对未来5年(2016—2020年)模型所设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18个农业部门, 17个农产品加工部门的基线预测。
3.1.1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基线模拟
在没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条件下,与2002年相比, 2020年的各宏观变量除人民币升值外,其他宏观变量均呈增长的趋势。其中,真实GDP增长346.42%,进口增加415.16%,出口增加386.53%,投资增加360.16%。具体变化见如图1
3.1.2 农业部门的基线模拟
在18个农业部门中,与2002年相比, 2020年的农业各部门除了个别部门的就业为负增长外,产出、投资、进口与产出价格均呈增长趋势,具体见图2。
图2 农业部门基线增长率
图3 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基线增长率
图4 工业和服务业的基线增长率
3.1.3 农产品加工业部门的基线模拟
在17个农产品加工部门中,与2002年相比, 2020年,在就业方面,除其他肉类加工业、蛋类加工业、奶制品加工业呈负增长外,其余部门在产出、就业、投资、进口及产出价格上均呈增长趋势,具体见图3。
3.1.4 工业和服务业的基线模拟
与2002年相比, 2020年,除了农业部门的就业降低之外,其他部门在产出、就业、投资、出口、进口、要素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具体见图4。
图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2 政策模拟结果分析
3.2.1 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与基准情景相比,未来5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总体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促进了投资增长2.07%,带动了就业增长1.17%和实际工资增长0.85%,促进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0.96%,从而带动政府消费和家庭消费分别增长2.04%和2.03%,带动真实GDP增长1.76%。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带动进口增长1.32%,出口增长0.71%,由于进出口基数的不同,最终造成净出口对GDP的贡献降低0.04%。进出口的增长带动关税收入增长1.32%。此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CPI、GDP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以及投资价格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CPI下降1.13%,GDP价格指数下降0.52%,出口价格指数下降0.18%,投资价格指数下降0.09%,具体见图5。
3.2.2 对农业部门的影响
与基准情景相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农业部门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对于大豆、玉米、小麦、大米和小米部门而言,在产出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带动了该类农业部门产出出现不同程度地增长。农业部门产出的增加也促使该类农产品产出价格下降。价格的优势使得中国该类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进而带动该类农产品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由于在模型中把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当作一种组合来研究其出口,所以农业部门在同一政策模拟中变化相同,都增加了1.62%。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也促使该类农业部门的就业降低和投资的减少。对于水果、畜牧业、林业、渔业生产部门而言,由于粮食部门和蔬菜部门的产出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这些部门在产出、就业、投资、进出口以及产出价格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见图6。
图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对农业部门的影响
3.2.3 对农产品加工业部门的影响
与基准情景相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对农产品加工业部门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对于猪肉加工业、蛋类加工业、奶制品加工业、谷物磨制业而言,在产出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带动了该类农产品加工部门产出出现不同程度地增长,产出的增加导致该类产品产出价格的下降,进而带动该类产品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也带动了该类农产品加工业的就业水平的提高和投资的增加。而对于饲料加工业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使得投资和就业水平出现不同程度地降低,进而影响其产出的减少,虽然饲料加工业的产出水平有所下降,但是由于饲料加工业产出水平基数较大,并没有对进出口和产出价格产生负面冲击作用,其中进口减少3.06%,出口增加1.62%,产出价格下降1.76%。而对于食品和棉纺织业等其他加工业部门的影响,具体见图7。
图7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对农产品加工业部门的影响
图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影响
3.2.4 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
与基情景相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对非农部门的影响比较显著,其中工业部门投资和就业分别增加2.06%和1.58%,带动产出增加1.27%。同时工业部门进口增加1.41%,出口增加0.57%,再加上国内大量的消费需求,导致要素价格上涨0.31%。对服务业部门而言,投资和就业分别增加2.25%和1.78%,带动产出增加1.56%,同时服务业部门进口增加1.46%,出口增加1.62%,并且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服务业部门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最终拉动要素价格上涨0.10%,具体见图8。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该研究通过构建的中国农业一般均衡模型(CGE),研究分析了通过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进而促进中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87个百分点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农业部门经济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总体上呈正向影响,表现在真实GDP、实际工资、家庭可支配收入、投资、消费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由于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并参与到第二、三产业的生产生活中,促使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和投资水平出现不同程度地上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农业部门失业率增加和农业部门投资减少等情况,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对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更要意识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的一系列问题,协调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障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4.2 政策建议
(1)推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必须坚持推进以人为本和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带动下,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主动作为,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来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升,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2)努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生活,从而脱离农业生产,最终造成农业部门的总体就业水平的下降,在2020年,虽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没有对农业部门的产出产生负面影响,但这是基于目前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农业的短期影响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带动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势必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所以,国家在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同时,应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协调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农业部门的总体产出水平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为我国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供强大的支撑。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实现数量上的城镇化,应该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使农民真正融入到城镇生活,享受城镇发展带来的各项益处。由于农民融入城镇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在医疗社会保险方面,还表现在农民进入城镇后,其子女的上学问题等。所以,应不断加强和完善相应体制机制的建设,以有效覆盖促进农民真正融入到城镇生活。
(4)稳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是若仅仅从乡村的角度实现乡村的振兴,其效果非常有限。而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当一部分优秀的人力资源,将这些人力资源配置到乡村,将会对乡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以要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