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漠视规则是种“社会病”

2018-11-19■王

遵义 2018年21期
关键词:高铁规则文明

文 ■王 强

随着市场发展和用户不断更新的需求,民宿也将迎来创新的挑战。以文化为载体的民宿需要开辟更多新型旅游模式,非标住宿方式迎来多样化、圈层化趋势,在未来会对民宿提出更高要求。

国庆假期,杭州西湖景区的一块石碑被人肆意涂写。事情一经曝光,引发舆论强烈谴责,“你欠西湖一个道歉!”而这位名叫平文涛的乱涂乱画者被抓获,鉴于其多次实施破坏行为,社会影响恶劣,目前,景区公安以寻衅滋事罪对其依法刑事拘留。

不光是杭州西湖遭此毒手,甘肃丹霞岩石上被游客留下刻痕,600年也恢复不了原样;有的家长带着孩子翻越围栏,向河马投喂爆米花纸盒和塑料袋。每到假期,此类新闻也并不新鲜,常年常有,人们怒斥,但这类新闻不时在各地陆陆续续发生。

还有高铁霸座男和霸座女、霸座老大爷的视频充斥于网络间,之前甚至有以身拦住高铁不准开只为等丈夫的某女士,导致高铁系统差点瘫痪。

这些不受规则的人们不禁伤害了他人,环境,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不禁想问,国人的规则意识是否如镜中花,水中月?

自律是规则施行的根本

不管是阻拦高铁正常发车的女子,还是在景区乱刻乱画的平文涛,还有臭名昭著的高铁霸座男,难道作为成年人,他们不明白规则所在么,他们当然明白,却还是要去做,找出了各种理由,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破坏规则。这也折射出一种普遍的心理——

一听到有规则,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规则,而是要看看这规则有没有漏洞,尤其是有没有自己通过违反规则,能够获得更多利益的漏洞。除了阻拦高铁、猛兽区下车这样的大事,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违反规则更是随处可见。

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水平确实是影响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按理来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素质也会随之提高。但文化水平和文明水平,似乎并不是一码事。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际交往大多局限在因血缘、地域与职业而形成的狭窄范围,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中国人受到的规则意识教育,还远远不够。很多人都习惯于利用人情关系和权威经验,来解决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违反规则的人都认为自己情有可原,而把责任推给规则的不合理,以及规则背后的制定者。

我们看惯了,听惯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中也做惯了,反正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去遵守也无人监督。出了事就死皮赖脸地让社会规则“背黑锅”,反正这事“不赖我”成了家常便饭。岂不知这些行为筑成的社会风气让规则的约束力慢慢凋零。

地铁卧轨为的是求死,卧轨者更不会考虑影响火车运行有什么后果,死者家属呢?为的是剥落了“理性”的赔偿,反正人是火车撞死的,我就要你赔钱。这种滑稽而荒诞的逻辑,显然经不起推敲。翻围墙者被老虎“手撕”,为的是逃票省钱,无论村民提供的途径对否,他死于虎口还是为了一己私利。社会规则在利益面前犹如“粪土”,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个家庭都要承受失去亲人的极大痛苦。

利用规则的漏洞所造成的伤害比比皆是,而引不起某些人重视的根本原因就是规则的约束不痛不痒,导致了人在履行某些义务时视规则如空气。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明文规定,还是约定俗成,规则的存在,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常言道,没有约束的自由是危险的。规则首先是一种契约,是对肆意而为的一种约束,对单个人来说,这或许是某种程度的制约,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保证其畅通有序、有条不紊的必须。由此可见,社会规则寻求的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个人看似受限,实则获益。试想,倘若人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道路交通岂不乱了套,又哪来的个人行车便利?倘若人人不讲卫生,城市环境岂不一团糟,又哪来的个人卫生?

“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一点,考验着法律制定者,同时也在考验法律执行者。“他律”是一种外部措施,“自律”才是规则有效施行的根本。合理的规则外,主要还在自觉。

厘清权责,执法要严

破坏秩序的人得到好处,而遵守秩序的人却要付出各种成本,只会让更多人破坏秩序,这就是“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守规矩行为,处罚普遍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就会导致法律的威力大大减少,临场处置软弱、约束无力,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文明者的侥幸心理。

前两年曝出过许多警察不合规定执法的事件,在那些事件里,大多数网友看到的都是警察粗暴执法,觉得警察应该更温柔一点——这确实没错,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但其实我们更该关注的,是警察有没有按照程序在走,他们的每一个行动,有没有相应的法律,条例,规则背书,毕竟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皆禁止。

如果警察的相应行为是有法律背书的,那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就应该支持。不能规则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强调规则,规则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强调人情和道德。

只有这样,我们这个一直欠缺法制精神的社会才会真正开始敬畏规则,而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也才真正会有安全感。

近几年,全国治理“酒驾”成效显著,就赢在一个“严”字。“醉驾入刑”后,全社会对酒驾“零容忍”,公检法对违法办案、干扰执法办案等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全国因酒驾、醉驾导致的交通事故数和死亡人数逐年大幅下降,群众出行安全感显著提升。

执法严格才有震慑力,法治的震慑力有时甚至超越国界。提起严格执法,人们往往对新加坡、日本交口称赞。在这些国家,乱扔垃圾、不进行垃圾分类都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判监禁。很多留学生到这些国家的第一课就是“入乡随俗”,学会垃圾分类和处理。事实上,不存在无法矫正的习惯,无论是京津冀强力治霾,还是高铁动车组严格禁烟,都是因为“严格管理、严格查处、严格执法”让原本久拖不治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让规则有牙齿,让执法有力量,真正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才能树立起文明的社会风尚。由此来看,刑拘平文涛必然会对类似违法违规的不文明行为产生有力震慑。当然,事后的处罚固然重要,如何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如何在不文明行为发生时及时予以纠正,这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加强的地方。一方面,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临场处置办法,让执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容错纠错的体制机制,让执法者挺直腰杆、果断硬气。

许多不文明行为,往往发生在监管力量薄弱的地方,制止不文明行为,单靠执法者的力量显然不够。维护一个文明和谐的秩序,需要更多人参与,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这是权力也是义务。现实中,一些劝阻者常常产生口角、甚至惹祸上身,一不小心还被讹诈,在这方面,法律也必须有所作为。对待不文明行为敢于亮剑,同时对于制止不文明行为也要给予激励和保障。

规则是我们抵达幸福最近的道路

有网友这样说道,规则,才是对我们最好的保护。它鞭策我们老老实实奋斗,也佑护我们平平安安回家。它让我们每一餐都吃得安安心心,每一觉都睡得踏踏实实。这条路看上去最长最远最累,可是这一路没有密布丛生的荆棘,也没有暴风骤雨,更没有不怀好意的狼外婆。

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之一,我们需要对规则的敬畏感。

其次,明确什么是分寸感。越是讲规则的人越懂得区分什么是个人的自由,什么是公众的自由。很多人无法理解德国人对于秩序的高度崇尚,他们觉得那样太刻板影响效率,不自由且很可笑。但严格的分寸和自律,让他们更懂得,规则才能使真正的个人自由得到保障。

另外,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排队时,“大家都插队,那我也插个队好了”;过马路时红灯还没变,“大家都走了,我也别傻站着了”;坐车手里有垃圾,“前面那人都随手扔了,我一起扔也不会造成多大麻烦……”

素质,从来都不是做的人多的事,就能体现的。讲规则的社会就一定是冷漠的社会吗?恰恰相反。一个人为了图方便去影响其他人,是自私,而为维护社会公序坚定立场,才是我们要提倡的素质。

猜你喜欢

高铁规则文明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请文明演绎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漫说文明
高铁会飞吗
让规则不规则
对不文明说“不”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