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确保文物维修工程中的原真性
——以虎门炮台旧址第二期修缮工程为例
2018-11-19许鹏
许 鹏
(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 东莞 523900)
文物遗址属于历史文化遗产,与生俱来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文物建筑作为人类历史的遗存物,同可移动文物一样,它本体的原生性和历史信息的真实性是不容改变的。一旦改变和毁坏,它将不再是文物,也将不可再生。另一方面,与可移动文物不同,文物建筑的存在还有一个较大范围的环境保护和协调的问题”[1],“遗产保护实际是对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相关要素进行保护”[2]。在文物遗址的维修过程中,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应考虑遗址所包含的历史环境、价值评估、功能展示、有效利用等原真性要素,从真正意义上完整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虎门炮台旧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受行政区域限制,本文分析是位于珠江口东岸的虎门炮台,即虎门炮台东莞部分遗址保护状况。
1 虎门炮台历史沿革、核心价值与维修历程
1.1 历史沿革
虎门炮台是我国保存较好的清代海防遗存(图1),文献记录可信,历史沿革清晰。“虎门之驻兵设防,构筑营垒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以防御倭寇的侵扰。其后,万历十六年(1588年),置虎头门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此构筑了横档、南山两炮台。嘉庆十五年(1810年),清政府派水师提督驻扎虎门寨,节制广东水师和虎门要塞,以示昭重,在此前后的20年间,大规模地营造沿江炮台,先后添建了沙角炮台(嘉庆六年)、横档炮台月台(嘉庆二十年)、镇远炮台(嘉庆十二年)、大虎炮台(嘉庆二十三年)”[3]。 道光十五年开始,关天培主持建造威远月台、永安炮台、巩固炮台、靖远炮台、大角炮台等,并对原有的炮台进行改造,至此虎门炮台旧址在珠江口形成三道防线。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虎门海口各炮台被英军所毁,1842年,清政府对虎门炮台进行战后重建,规模增加,增建巩固南炮台、水军寥炮台、下横档炮台、蛇头湾炮台等。第二次鸦片战争炮台再次被毁,咸丰同治时期,虎门炮台基本处于废弃状态。光绪年间(1883—1889年),虎门炮台迎来了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先后在沙角白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等修建了10处炮台,在三门水道口修建了定洋炮台,对威远岛、横档岛上的炮台进行修复,购买洋炮,在珠江口形成了虎门炮台群。清朝灭亡与解放虎门时,虎门炮台均未发生战争,因此保存下来的炮台旧址是光绪时期的军事海防遗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军部队驻守并管辖虎门炮台,直至1987年,海军部队将虎门炮台旧址移交地方政府,随后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图1 虎门炮台旧址现状分布图
1.2 核心价值
虎门炮台旧址东莞部分由沙角炮台旧址和威远岛炮台旧址组成。沙角炮台现存有沙角炮台门楼、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仑山炮台、旗山炮台等遗址,这些炮台依山排列,面向大海,形成规模庞大的沙角炮台防御体系。威远岛现存有定洋炮台、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蛇头湾炮台、山顶营等遗址,在山顶、山腰、山脚均有分布,并有暗道相连,构成一个布局严密、气势宏伟、规模宏大的防御体系。
虎门炮台是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第一,历史价值方面。虎门炮台旧址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篇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鸦片战争历史的重要研究例证;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防御纵深最大的特大型近代海防要塞,是近代中国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近代海防和海防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虎门炮台旧址的研究,可以证实、纠正和补充历史文献关于虎门炮台的各种文字记载。第二,科学价值方面。虎门炮台旧址反映了我国近代海防战略战术思想发展演变,是研究我国海防设施的营建、选址、规划及建设技术的真实载体和重要实例;它是19世纪中后期我国炮台设施建造技术先进水平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技术发展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第三,艺术价值方面。它布局因山就势,充分利用珠江口地理环境特征,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造就了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特色景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1.3 维修历程
受风雨侵蚀、年久失修等因素影响,虎门炮台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开裂、坍塌、倾斜等不同程度的损坏,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审定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方案的复函》中“一次规划,分两期建设”的要求,1996—2001年,完成了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期工程,对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和销烟池旧址进行了维修。为了更加有效保护鸦片战争时期历史文化遗产,扭转部分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不利局面,充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多种文化惠民活动,我们开展了虎门炮台旧址第二期修缮工程,根据文物遗址保存现状的轻重缓急,第二期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包括维修沙角门楼、前后左右捕鱼台及清兵营房、濒海台门楼,以及威远的山顶营旧址、威远炮台围墙、靖远炮台暗道等维修工程,2015年7月底至2016年11月底完成工程施工,2018年6月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第二阶段有蛇头湾炮台、临高台、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定洋炮台维修工程,已完成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正在申报审批。虎门炮台由于分布范围广,山体居多,加之岭南地区雨季较多,局部山体容易出现开裂滑坡等潜在危险,因此,博物馆每年设立日常保养专项经费,对虎门炮台及周周环境进行维护。
2 炮台维修工程设计理念
虎门炮台旧址第二期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由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编制,为了做好文物遗址基础加固,本工程委托广西建业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分别对南山、捕鱼山两处山体进行了地质勘察。为了保护和复原遗址的原真性,设计单位在充分了解虎门炮台旧址的历史沿革、价值评估、保存现状、展示利用以及所在区域的现代环境后,对文物遗址进行现场勘察和精心设计,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意。
(1)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文化部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不改变文物原状主要包括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两个方面。现状保存指的是实施保护工程之前的保存状态;恢复原状主要是历史上有价值的状态或者能够体现重要历史因素的残毁状态。不改变文物原状主要是针对文物本体保护,具体措施就是坚持“四原”原则,即是保存原来的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
(2)根据遗址保存状态,进行不同层次的保护设计。本项工程设计目标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虎门炮台建筑单体存在的塌陷、损毁等病害进行治理和维修,使建筑的病害得到遏制,恢复原建筑主体结构的性能,消除安全隐患,使文物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对于损坏严重部分的修复,应当以现存的实物作为依据,一切技术措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经过维修的部分要与原物相协调,所有修复的部分应有详细的记录档案。例如对南山营炮台及倒塌的墙体、变形的基础等进行维修加固。优化环境,使南山环境风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协调性得到延续。已经塌毁的不在修复,实行遗址保护。遗址现状保护以保护现存原貌和历史信息为标准,保证安全,不追求完整。例如,对损坏的严重和塌毁了的清兵营房、建筑遗址进行清理、维修和原状加固保护,尽可能保护清兵营房遗留的平面布局,让建筑保留更多的原貌和历史信息。
(3)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威远岛片区历史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威远诸炮台与沙角诸炮台及上下横档岛炮台、大角炮台等炮台之间的空间关系、南山等山体与珠江口的空间关系。沙角片区历史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沙角诸炮台与威远诸炮台及对岸大虎等炮台之间的空间关系、沙角山等于珠江口和太平水道之间的空间关系。因此,遗址维修应该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历史环境的融合问题。
3 实现遗址原真性的措施
虎门炮台旧址第二期修缮工程秉承设计方案,结合对外公布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保护规划》,坚持工程难点专家把关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遗址的原真性保护。
3.1 保存遗址的原真性,要充分考虑使用原工艺
首先是三合土工艺。三合土工艺属于中国传统工艺,早在明代就有出现,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现存的虎门炮台旧址遗址的表面、炮台门楼、围墙、巷道、清兵营房墙体等地方广泛使用三合土工艺。虎门炮台建设使用三合土也有明确记载,“关天培将南山、镇远以及横档炮台的炮洞石墙及铺地石块全都换成三合土,原因是炮弹打在石墙上,碎石四飞,容易伤人;火炮发射后,后坐力强,在石块地板上很难归位,非12、13人不可,而用三合土,即可以以柔克刚,又让火炮复位容易,4人即可”[4]。
本次施工前,对现存的三合土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配比。本次维修过程中三合土使用两种灰土:三七和二八灰土。“石灰∶黄土为3∶7和2∶8(质量比),其中2∶8的灰土主要使用于排水沟底拍实,配比为3∶7用于地面与墙体。石灰建议采用草木烧制的生石灰经发制后使用,不用或慎用煤炭烧制的石灰。所用黄土纯净、无杂质,内含细砂和粗砂的粒径在1~3 mm之间,少量粒径为5 mm左右的粗砂(不超过10%),含有不大于10 mm的小石子(含量小于0.5%,体积比);黄泥中砂的含量小于30%。灰土施工用人工夯筑,每部虚土200 mm,夯实后为150 mm。灰土夯实后压缩率不小于93%”[5]。在南山营掩体墙修缮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邀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实地查看南山营掩体墙盖顶现场,就使用三合土材料配比、翻数、晾晒时间等进行交流,达到专家要求。目前,经过2年多的风雨侵蚀的考验,维修后的三合土墙体稳定,未发生变化,成效显著(图2)。
图2 修缮后的沙角指挥所围墙
其次是捕鱼台盖顶木梁架工艺。捕鱼台是虎门炮台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炮台,由捕鱼台门楼(图3)、前后左右4座捕鱼台组成,炮台为暗堡式穿山暗道炮台,设有清兵营房和练兵场,外设护墙,相对独立,颇为壮观。根据保存现状,前、后捕鱼台炮台盖顶为后期改建的混凝土结构盖顶,而左、右捕鱼台盖顶为双层木梁加混凝土结构。按照设计方案要求,对左、右捕鱼台盖顶中已经腐烂缺失变形的木梁进行更换;对前、后捕鱼台炮台混凝土盖顶屋面进行整体拆除;对前、后、左、右捕鱼台炮台盖顶顶部进行回填。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左、右捕鱼台盖顶原木梁腐蚀及损坏较严重,而前、后捕鱼台炮洞墙体有部分开裂,经古建及文物专家进行现场勘察并召开专家咨询会议,认为应依据国家文物局批复文件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坚持文物保护最少干预原则,对前、后捕鱼台炮台盖顶的圈梁进行保留,将井字梁盖顶进行静力切除,恢复木梁结构,在木梁上按照左、右捕鱼台形式进行修复,使前、后、左、右4座捕鱼台统一风格。左、右捕鱼台炮台顶部木梁与望砖及顶部盖顶为整体结构,拆除木梁时,需对原顶部进行支撑,再进行部分拆除。安装木梁时,将木梁从下往上安装,先次梁,再主梁,这对木梁安装施工增加了难度,每安装一条木梁需进行人工多次吊装及平移才能安装到位。为了保证木梁的完整性以及文物的安全性,中间部分木梁架须从侧面进入安装,从炮顶侧边挖土,从墙体侧面开洞,然后回填、夯实(图4)。
图3 修缮后的捕鱼台门楼
图4 修缮后的右捕鱼台盖顶木梁架
3.2 保存遗址的原真性,要能够体现部分遗址的功能
通过遗址维修,要使遗址的部分功能得到如实反映,这是追求遗址原真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虎门炮台维修中的南山营练兵场修缮工程,根据设计方案,遗址表面铺草皮,与周边山体融为一体,优化了南山的环境风貌。但是练兵场是士兵操练、演戏、练兵之地,且是接近南山山顶的一处平地,视野开阔,直面珠江,是进行士兵操练的最佳选地。因此,从文物遗址功能展示角度考虑,遗址地表应使用三合土更加贴近历史,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变更设计,恢复了遗址功能性,保持了遗址的原真性。
3.3 保存遗址的原真性,更加注重历史信息的采集和保护
本次维修性质属于修缮工程,修缮对象是虎门炮台旧址,主要是清光绪时期军事设施,因此在维修过程中要重视对历史信息的采集与保护。首先,在施工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材料。例如捕鱼台清兵营房的瓦片,所有散落在遗址上的石头、青砖都要尽可能地应用于工程之中。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发现文物信息。例如在南山顶清兵营房施工过程中发现一门19世纪铁炮、刻有“福建泉州咸丰五年”字样的青砖等文物信息,这对以后的炮台研究会有一定的价值。第三,对于一些陌生的历史信息进行现状保护。比如,前后捕鱼台炮位墙壁绘有一圈旗子,有可能是国旗、商船旗子等,由于时间久远,颜色肉眼基本上无法辨识,只能现状保存,留给后来人辨识、保存和研究。在右捕鱼台清兵营房门框发现对联,右联“□疆資表帥”,门楣为大“禄”字,左联损毁,未查找到相关史料,因此对于该对联只能采取透风玻璃加以现状保护。
3.4 炮台在保护维修的基础上,要注重遗址的展示效果
炮台维修是为了保护文物,但是最终目的还是展示给广大观众。现存的虎门炮台旧址主要是清朝光绪时期修建的军事设施,炮台建设特点鲜明。“光绪时期的虎门西式炮台具有显著特点。首先,基本淘汰了国产前膛炮,主要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和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岸大炮。其次,在与火炮相配套的炮台建设上,这次改建由于是全套引进西洋海防设备,所以建筑材料也多是由国外进口,故此署理两广总督曾国荃在奏折中说‘唯此次建筑各炮台,均系参用西法,所作铁板、红毛泥等物购自外洋,既难绳以例价,而镶合、砌筑则用机器工匠,亦与部定做法不同’。再次,这个时期的新建炮台选址多建在海口两边的山顶之上,其目的是要占据制高点,大范围控制珠江口”[6]。南山顶克虏伯大炮散落在山顶营旧址,是南山的制高点,控制珠江口,是光绪时期海防建设的重要表现。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吊装,平行于围墙,给观众留有通道参观山顶营旧址。在施工前,考虑到大炮的展示效果,追求历史的原真性,将克虏伯大炮与围墙垂直,大炮口朝向珠江方向,由设计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重新设计大炮平移及吊装方案,对大炮平台周边进行扩边夯实,并对铁炮基座地基进行浇筑与加固,最终成功吊装克虏伯大炮,成为南山顶一个新的文物景点。
4 结束语
文物遗址保护工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材料被现代材料所替代,使文物的真实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要保存遗址的原真性,除了要加强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外,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使用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尽可能地保留使用原材料,同时要考虑文物遗址的周边环境以及展示内容,让更多人得以参观并得到更多的认可,使文物遗址的原真性得到保留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