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闻采访心理谈法制新闻采访技巧

2018-11-19邢晓瑞

记者观察 2018年6期
关键词:受害者法制嫌疑人

文/邢晓瑞

本文阐述的新闻采访心理主要是指记者的心理,因为记者对于采访对象心理的把握能力与应变能力直接相关联,而应变能力则与其能否顺利完成新闻报道任务也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要想刊发价值高、内容丰富的法制新闻,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前了解对方并认知自我,在采访中认真聆听、掌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营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一、采访前的准备

要想让当事人能够较好地配合记者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就必须对当事人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对案件有充分的了解。因为在法制新闻采访过程中遇到的一般都是刑事案件,所以采访对象通常为受害方和犯罪方。双方都有各自的雷区,记者最好要避免触及雷区,或者将问题设置得委婉一点,不要让当事人有不适感,不然采访将很难继续。

(一)受害者方面

受害者在案件中往往经受着巨大的折磨和痛苦,这些痛苦有可能在身体上,也有可能在心理上,但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的伤害都是难以康复的,甚至有的受害者一辈子都无法走出阴影。所以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措辞,尽量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或者带来不愉快。

(二)嫌疑人方面

嫌疑人在接受采访时一般都会闪烁其词,不会坦然接受自己的罪行,所以记者很难了解到犯罪分子的真心话。这时就需要记者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完成采访任务。比如可以和警察合作,利用正义的力量去震慑嫌疑人,使之不敢撒谎。当然需要记者注意自己本身没有恐吓嫌疑人的权利,所以问问题时的礼仪要得体以及称呼要恰当,忌用“罪犯”等词语称呼嫌疑人。

(三)自我判断

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嫌疑人都会有说假话或者拒绝采访的情况出现。受害人认为记者是外界社会的代表,会将自己受到的伤害公之于众,这并不是每个受害人都愿意的,特别是女性在遭受侵犯时,受害人有可能会拒绝采访或者对记者说谎。这时需要记者具有打消受害者顾虑的能力,帮助受害者重塑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嫌疑人而言,有可能在描述案件经过时造假,或者不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这就要求记者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能够对得到的回答进行充分筛选和判断。

二、采访过程中的技巧

(一)懂得聆听,给出反馈

采访的过程其实是记者与当事人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采访过程中需要记者仔细倾听,并适时对当事人给予鼓励、赞赏和支持甚至是质疑,这些都是记者在向当事人表明你有在认真听他的诉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谈话氛围,激发当事人的表达欲望,这对达到采访的目的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对于法制新闻的记者而言不仅要认真倾听当事人的话语,还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法制新闻报道的往往都是让人唏嘘或者愤怒的案件,所以记者在采访时不应该因为受害者的不幸遭遇而对犯罪嫌疑人具有敌意,而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来主持整个对话的场面。记者切记不要被愤怒的情绪所影响而忘了自己的采访任务,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将所需的材料采写到手。同时,记者还要稳定情绪波动大的当事人,帮助和引领他很好地融入到对话环境中来。

(三)针对被访者的性格特点设置提问问题

记者在采访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神情、动作和语气迅速分析出当事人的性格特点,这对于提问问题方式的选取具有很大的帮助。在面对常见的抵抗性心理嫌疑人的时候,嫌疑人怕自己的罪行被曝光,往往拒绝回答问题,这时记者不要与嫌疑人抗衡,而是要从与此案件无关的方面入手,卸下嫌疑人心中的防备之后再抛出问题。法制新闻采访时会遇到许多种心理性格不同的人,如果记者对于当事人的心理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懂得营造采访环境

在法制新闻采访中经常有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或思想情绪出现异常的情况出现,所以要求记者具有较高的环境把控能力,找准合适的时机,将自己的问题较合理地抛出,从而较好地完成采访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制新闻记者,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保证在突发或者棘手的问题出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较完美地完成法制新闻报道的采访任务,给读者带来高价值、高水准的法制新闻。

猜你喜欢

受害者法制嫌疑人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光从哪里来
定位嫌疑人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20年了,我还是嫌疑人吗?
三名嫌疑人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