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义学习的初中生地图能力培养——以“两极地区”教学设计为例
2018-11-19解韩玮
文 / 解韩玮
一、研究背景
地图能力是地理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地图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要内容。此外,学生处于七年级下学期,之前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图学习方法,在现阶段更适合知识的新旧贯通。
二、概念界定
(一)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他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影响意义学习的因素首先是,有没有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其次是这些起固定点作用的旧知,学生是否掌握得清晰、牢固。
(二)地图能力
地图能力是指能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能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图表数据并绘制图表,能运用地图或图表分析地理现象及规律的能力。主要分为读图能力、析图能力、绘图能力及迁移能力。
三、课标要求
“两极地区”这节课属于世界地理的认识区域模块,依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位置和范围是这节课的基础和前提。故而,教学设计将位置和范围的地图能力培养与意义学习有机结合,意欲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地图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课程导入
播放企鹅不同形态的动图给学生观看,提出“你们认识它吗?它是谁?知道它的家乡在哪儿吗?”三个递进的问句。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中常出现的企鹅引入南极地区的内容学习,将学生已知的动物和未知的两极地区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有亲切感,也更乐于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确定范围
引导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到南极圈,并用虚线描出,得出南极地区的范围。引导学生说出南极地区范围内面积最大的部分是什么洲?南极洲周边有哪些大洋?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确定南极地区的范围,即确定位置。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里主要确定其纬度范围及海陆位置。经纬线是众多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指认特殊纬线,并动手描出,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读图效率。学生通过寻找南极圈、南极洲及南极洲周边的海洋,很容易建构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确定南极地区的范围。
(三)确定方位
教师和学生都拿起地球仪,找到地球仪最南端,发现中心有一个点,认识这个点就是南极。并提出问题“南极以外的其他地方都在它的什么方位”?
接着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观察其自转方向,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什么。
自转方向保持不变,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教师指出这种从极地视角看到的地图就是极地方位投影图。
通过地图来判断基本的东、西、南、北已经清楚,如果已经登上南极洲,除了地图,还可以借助什么辨别方向,找到企鹅聚集地?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认知里,方向的辨认停留在普通的经纬网判别法、指向标法及一般判别法,所以难以理解极地地区的方向判别。这时,借助地球仪这一工具,使得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能更直观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方向判读。通过找南极,明确南极地区的南北方向,通过演示地球自转,明确南极地区的东西方向。通过南极上空看南极地区,观察纬线、经线的形状,将地球仪和平面地图进行自然转换,发现不同视角下经纬线的不同。并通过提问“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辨别方向”,拓展学生对于方向辨别的知识面。
五、反思
用学生熟悉的企鹅进行教学导入,能够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状态,在讲述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时运用地球仪并结合二维地图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够掌握。当然,无论是地球仪的运用还是平面图的运用,都离不开基础的经纬线、地球运动、七大洲四大洋等知识点,故而,地理教师必须透彻地讲解基础知识,在读图指导时,要追求直观和简洁,学生可接受性才会更高。
六、结语
地理离开地图就不能称之为地理,地理的学习也就是地图的学习。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都较为困难,如何去教“新”,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旧”学“新”。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过程是下位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教学内容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联系,便达成意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