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感怀
2018-11-19徐圻
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之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归根结底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首位。
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1—1949),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阶段(1949—1978),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这30年里,我们党的探索极其艰辛,成就巨大,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第三阶段(1978—现在),我们党启动并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原有的、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和生活方式仍然是可持续的、良性推进的,那就没有必要实施改革,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都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只有旧的体制机制、发展方式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了,改革才呼之欲出,并付诸实施。发生在1978年以来中国大地上的情况就是如此。
1978年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模式主要来自于前苏联,这个制度和模式不管在苏联还是在中国,都曾经取得过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闹革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中国,以彻底洗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由于落后而蒙受的耻辱。毛泽东在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27年时间里,一直要求加速经济发展,他从来也没有设想过,共产主义理想能够在经济永远落后的条件下成为现实。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曾陷入了“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那样的误区。
痛定思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体会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人总是天然地以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来权衡一种经济、政治体制的好或不好;“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语)。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既体现在经济和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但首先表现为物质生活的充裕与改进,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获得感”的满足。对物质生活数量、质量的诉求(以前叫“丰衣足食”,现在叫“追求美好生活”),完全是符合人性的;老百姓每天都在梦想着过上好日子,而这种好日子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非常感性的、直白的、触手可及的。不管人类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只要与人性追求美好生活这个自然禀赋相一致,就能够实现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反之就会动荡不堪、民不聊生。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之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归根结底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首位。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对“经典理论”和“经典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方面,邓小平的贡献是空前的。他用“实事求是”来昭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这个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尺度是高度现实主义的,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这个社会中,最大的善是消灭了贫穷和两极分化,是实现了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