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爱心 传承信仰
——清华大学“特困研究生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受助学生的来信
2018-11-19
康世恩是我国工业战线的杰出领导人,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他生前十分关心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1990年4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关工委,并由康世恩担任第一任主任。1995年,为完成康老生前的遗愿,在康老的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清华校友——康世恩专项奖学金”。专项奖学金设立23年来,先后资助了300余名困难学子。2017年,又有20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最近,他们给中国关工委来信,表达了感恩之情。
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硕士王成伟(锡伯族)来自农村,父亲患病多年,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每年都要花费高昂的医药费。今年老家又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家庭的困难曾使他产生放弃学业、提前进入社会挣钱养家的想法。他在信中说,是你们的付出,让我们这些寒门学子有机会在清华大学完成学业,追求梦想。没有你们的援助之手,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始终保持感恩之心,积极回报社会,用奉献去提升自身的价值。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原会翔患了白血病,暂时无法进行科研工作,这使得他一度失去信心。他在信中说,为了不辜负老师、同学、中国关工委对我的关爱与厚望,我要保持顽强的意志,战胜病魔,重回科研工作岗位。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我要敢于战胜自己,擦干眼泪、卸下重担,重燃心中的火焰,踏上新的征途,不让风雨耽误了梦想,不向困难与挫折低头。我坚信逆境中的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明天太阳依旧升起,生命没有达到极限,就一定要笑着站起来迎接光辉的未来。
材料学院博士生钟江伟来自农村,兄长残疾,母亲又突发脑溢血,家庭的重担使他彷徨无助、辗转反侧。他在信中说,此时此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可最终能够说出口的,还是简单质朴的“谢谢”两个字。一声“谢谢”伴随着两行泪痕,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浓浓暖意。康世恩奖学金带给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是心灵上的慰藉,让我懂得了感恩,满怀力量,支撑着我前行。家庭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发奋努力、励精图强,反而能够成为推动我前进的强大动力。
法学院硕士张雪林曾经历了父亲去世、生活困顿的折磨。她在信中说,我知道生活中的挫折是一时的,它不仅不能将人击垮,反而是磨砺人生的基石。获得奖学金后,我内心更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我只有努力乐观地学习、生活,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将来才能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之人。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本科期间,她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在研究生期间,她担任党支部书记和研究生会副主席,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和传递给身边的人。
来信的还有其他16名同学,他们是,秦业鹏、林伯洪、于轩、赵烁、叶佳亮、刘广银、徐玲、白云祥、吴逸轩、窦金鑫、郭怡婷、程文银、周蓉、吕双、侯昀佑、周久越。这20名同学都是清华大学品学兼优的学子,在来信中纷纷表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他们更有信心、更有力量,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更加刻苦努力学习、更加积极乐观生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