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第一村”的逐梦路

2018-11-19

共产党员(辽宁) 2018年20期
关键词:村民

我现任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像我这样年纪的人都经历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是祖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对此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很多记忆中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

生存:母亲生病“逼”出的梦想

作为“60后”,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吃过玉米面饼、啃过咸菜疙瘩、穿过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挖野菜、捡牛粪、搂柴草是每天放学后的首要工作。1980年,正在万寿中学读书的我因母亲一场重病不得不辍学,默默地开始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务农生活,拼着命在生产队上工挣工分,一年下来父母还是为我们4个儿女的吃穿紧锁眉头。正是这一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散了村民心头的重重乌云。怀揣着致富的梦想,我跑到县城转了好几天,听说县工程公司招人,我拿着大队开出的介绍信找到做瓦工的亲属开始和他学徒。白天,反复练习砌砖,砌好了砖墙拆了又砌、砌了又拆;到了晚上,反复地练习抹灰……每天都反复练习到后半夜,手心、手指全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一个多月后,年仅21岁的我竟然考上了三级瓦工,拿起父辈的泥抹子成了一名建筑工人。一双拿锄头的手变成拿泥抹子砌墙的手,在那个时代是一种荣耀,是能力的象征,更是全家改变生活现状的最好出路,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到县建筑公司上班后,我依然刻苦地训练自己的技能,短短半年之后就成了工程队里的“生产能手”,工作不到两年,我就能够独立地根据图纸指导工人们施工了。这时,个体经济已在社会上开始萌动,我毅然决然地成立了一支由十几人组成的建筑工程队,并在县城承揽基建工程。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年仅20多岁的我就成了全村最富裕的人。在乡亲们人均年收入二三百元的日子里,我的年收入就已经达到了四五万元。

担当:回村创业寻求共同致富路

1991年,那个时候的小平房村,村干部没有人愿意干。党员和村民推荐,乡领导也多次找到我,让我到村里当主任。我当时拒绝了,小平房村是个乱摊子,想干好太难了。后来,乡里领导又几次做我的工作,我有点儿动心了。因为我小的时候家里穷,现在我富裕了,但全村老百姓还是没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当时我反复思考:“如果小平房村的村干部都没有人愿意干,那这个村肯定就越来越穷了!”我做通家人的工作,下定决心准备回村干,真正让老百姓摆脱贫困,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当时我选择回村的初心。

到村工作后,我发现小平房村人多地少,靠种庄稼很难摆脱贫困。当时,我就思考“无工不富”的问题,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我们选的致富突破口就是发展村办企业。我们村有铁矿资源,虽然不是很丰富,但我发现有几个村民在私自乱挖,我就找到他们进行了解,告诉他们私挖滥采是违法的。经过协商,大家一致同意:发挥集体优势,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所有采矿点,采出的矿石由村委会出面统一销售、统一结账,村委会提取一定的管理费。这个办法得到了村班子的认可,也得到了各矿点的欢迎。当年,采矿点卖出的矿石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村里也提取了2万多元的管理费。第二年又翻了一番,村里收入了4万元。村集体增加了收入,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两年多的实践经验让我们认识到,铁矿石深加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于是,我们打算建一座铁选厂。为拿到建厂手续,我每天骑自行车跑乡政府、县政府,盯住有关部门催办手续。半年多时间,顶风冒雨,连自行车都跑丢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1993年6月26日拿到了建厂的手续。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1993年10月28日小平房村铁选厂正式投产。铁选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小平房村经济发展闯出了新路子,集体经济开门大吉。但当时铁选厂的人对设备性能还比较陌生,我们又反复研究生产技术、强化管理,到1994年生产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村里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为村民免了提留款,直到国家出台不再收取提留款政策为止,共为群众减免100多万元的提留款。不仅减轻了群众的负担,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让老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1995年,根据工作需要,乡党委任命我为村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我们把发展村办企业、解决群众就业,作为工作重点,以此带动村民致富。到2000年年末,村办企业产值达2000多万元,实现年利润50多万元,小平房村从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富裕村”。

转型:谱写保护生态新篇章

2003年,我们开始创建生态文明村,明确提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财富”的经济发展理念。一是返租倒包开启土地流转新尝试。从2004年开始,将分田到户的土地从个人手中流转过来,用于果业、苗圃和设施农业建设,为实施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实施生态农业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战略。主要是发展以小米为代表的小杂粮产业、以果业为主的南国梨深加工产业、以天秀山森林公园为龙头的旅游业。三是进一步治理乡村生态环境。从修复自然地貌到封山育林、治理坡耕地,再到新农村建设中的移民搬迁、环境卫生整治、文明一条街建设,村里的生态环境治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

民生: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小平房村一路走来,始终不忘发展的初心,坚持将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如果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没能让老百姓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没能让绝大多数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那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都是失败的。在原小平房村新建别墅小区,每户建筑面积为160~320平方米,村里补助20万元,村民每户出资10万元就可以搬进新楼房;建起了全县一流的村办小学和幼儿园,条件和城里一样;从2004年开始,村里每年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6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养老金,建起了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敬老院和老年公寓;村里不仅为村民缴纳新农合费用,还设立了贫困户补助金、大学生助学金、现役军人补助金等,每年为村民支出500多万元用于水、暖、电、气及各种福利待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从过去住土坯房到现在住楼房、别墅,餐饮多样化、衣着高档化、家庭电气化、出门机械化都已成为常态,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这里已不再是梦。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生在了这个追梦的年代,并且将梦转化为了现实,而今,我依然有个梦,那就是逐步实现小平房村的“收入倍增计划”,让小平房村的村民享受更加舒适宜居的环境,全部住上宽敞舒适的别墅,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美好,真正实现“中国梦”。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4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我真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猜你喜欢

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爱管闲事”的“快递书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收费听课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