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舌之后
2018-11-19刘吉同河南新乡
文_刘吉同(河南新乡)
贺若弼是隋初名将,其父贺若敦在北周为将时,因抱怨朝政而被摄政王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前,他将儿子叫到跟前,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为了让儿子一生牢记,遂“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隋书·贺若弼传》)。
老父的办法不可谓不残酷,儿子记住了吗?暂时记住了。北周武帝立长子宇文赟为太子,宇文赟暴戾顽贪,做了很多混账事,但却设法蒙蔽武帝。老臣乌丸轨忧心忡忡,便对武帝说:太子不是做帝王的料,“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之后武帝问贺若弼:你与乌丸轨是怎样说的?太子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贺想到老爸临终遗言,怕祸及自身,便“反水”了,说:“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太子继位后,立马杀了乌丸轨,贺若弼则逃过一劫。
但贺若弼长远没记住。杨坚于隋皇九年大举伐陈,贺若弼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然而,隋文帝却拜另两位功臣高颎、杨素为相。贺若弼内心不平衡了,于是“锥舌”之诫也就忘了,“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杨坚大怒,先将他罢官,后下狱,再除名为民。不幸中的大幸是,“上惜其功”,贺若弼总算保住了脑袋。
隋炀帝大业三年,贺若弼从驾北巡至榆林。好大喜功的杨广,命人造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然后召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让之在里面尽享盛宴,以示皇恩浩荡,我乃天下“共主”。贺若弼与高颎有点看不下去,私下议论太奢华,结果被人告发,两人一起被诛,贺若弼“妻子为官奴婢,群从徙边”。可怜贺若弼,老父苦心锥舌诫子,但最终还是忘了,也步上了“吾以舌死”的悲惨之路。
那么,贺若弼为什么记不住“锥舌”之诫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说话乃人的天性。人长嘴巴,一是吃饭二是说话。如果不说话,那就和动物差不多了。其实动物也要“说话”,喜怒哀乐时也要表达。比如猪,饿了它会连续发出叫声,遭宰时更是声嘶力竭地大叫,大概是表达恐怖、愤怒、绝望和抗议吧?
人比动物高级得多,表达的欲望更强烈。高兴和痛苦时,遭到欺负时,遇到不公时,有了重大发现时,追求真知、真相、真理时,都想痛快地表达出来,乃至“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历史上惨烈的“文字狱”数不胜数,但一代又一代仍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除了信仰等因素,最基本的恐怕还是“不平则鸣”的“原动力”。“锥舌”之诫,能有一时之效,难有永久之功,贺若弼最后把它“遗忘”了,道理就在这里。
不过,历史上确有“闭嘴”的人。公元275年,权臣司马师废了魏帝曹芳,太宰中郎范粲极度愤怒,“素服拜送”废帝到金墉城,之后“遂称疾不出,阳狂不言,寝所乘车,足不履地”。范粲活了84岁,但最后36年都没有说话,临终死在了他睡卧的车子上(《资治通鉴》卷80)。
范粲的行为很符合古代臣子的道德规范。不过,假如贺若弼们为避“吾以舌死”之祸,而效仿范粲坚持几十年不说话,那后果又会怎么样呢?其一,思维严重下降,甚至会将人变成傻子。其二,破坏人体系统平衡,引发重大疾患,尤其是精神疾病。其三,痛苦之极,生不如死。假如一个民族这样的“聪明人”和“坚强者”多了,那只会加速本民族的退化。还是鲁迅说得好,“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青年应该这样,少年、中年、老年也应该这样,这才能促使一个民族走向文明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