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着成长
2018-11-18石志刚向臻
石志刚 向臻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儿童乐园》是学生第一次正规的认识乘法,为后期乘法口诀的教学以及乘法的运用起到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這节课的教学必须慎之又慎。可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或者幼儿园就已经听说过乘法,甚至有些家长也人为的提前要求学生背诵了乘法口诀表。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如果教师仍旧采用原始的教学方法,即便能让学生认识或者说记住乘法,但总归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隔膜横亘在学生和乘法之间,不免埋下了一丝忧患。
针对这一情况,我将自己的教学方式做了一些调整,定位于学生已有的基础水平,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形成乘法诞生的需求性,进而创造出“乘法”并一举形成对乘法初步的真正认识;难点则是如何通过项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出乘法模型。
例题的情境图中画着公园里有4架飞机,每架飞机上有2个小朋友,问题是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简单的,答案列式为2+2+2+2。但是,这只是教师预设的一种理想状况,实际情况则是在情境图的背景下,学生考虑的却是两种情况:2+2+2+2和4+4。两个算式都能正确表达出图意,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面对这个情况,不着急,我决定放大数据,将图变成了8架飞机,每架飞机上有2个小朋友,问题仍是有多少人坐小飞机?答案不出所料,图虽然复杂了,数据虽然增大了,可是仍在学生认知的承受范围以内,当然解答的算式依旧分为两种:2+2+2+2+2+2+2+2和4+4+4+4。这下麻烦了,学生的反应似乎离教学预期设计越来越远,怎么办?是利用教师权威刻意的引导回归“正途”还是干脆一条路走到黑,撞南墙算了。思虑片刻,我选择了后者,再次将数据放大。情境图变成了40架飞机,每架飞机上有2个小朋友,问题不变。没有想到,学生在一声“哇”的惊讶之后,似乎统一了口径,都选择了2+2+2+2+2+2+2+2+…… +2+2+2+2+2+2+2+2的40个2相加的算式来表达图意,看来学生的承受力被击穿,只能依靠已有的水平表达出最直观能展现图意的算式,而这正是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提出研究项目:如何用更简单的方式正确记录出图意?任务抛出,学生开始行动,或独自思考或邀人合作,成果纷呈:可以2个2画个圈,2个2画个圈,这样画20个圈就能表示出40个2,算式缩短了;可以4个2画个圈,4个2画个圈,这样画10个圈就能表示出40个2,算式比之前还短些;可以5个2画个圈,5个2画个圈,这样画8个圈就能表示出40个2,算式更短;还可以10个2画个圈,10个2画个圈,这样画4个圈就能表示出40个2,算式又短了;老师,老师,还可以20个2画个圈,20个2画个圈,这样画2个圈就能表示出40个2,算式更短了些;老师,其实就画一个圈,里面写40个2,这样最短了。孩子们努力的创造出心目中想表达的含义,高于知识本身的价值就这样经历着,于无形中成长着。这时我感谢孩子们的思考,可是问题随之而来:“这样画圈表达了正确的意思,可是以后碰见任何问题我们不能都画圈呀,总要有一个清晰的表达方式让所有人明白吧?”问题刚一提出,那些受到提前教育的学生马上拿出了乘法的表达方式,顺利吸引了其他学生的目光,乘法的初步认识“诞生”了。从本质讲,画圈并没有将算式进行简化,也没有真正达到乘法产生的意义,但是从过程中以及学生表达的形式上来看,学生却实实在在的经历了缩短算式而不改变结果的历程,学生也确实表达出一种由繁至简的需求,这就已经足够了。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遗憾,如果没有这些“提前教育”,孩子们或许能创造出多样的表达方式,在相同和不同之间真正感受简化形成的过程,真正经历了乘法的诞生过程,创新也就在行动中真实具体了。
接下来,学生顺利的通过观察发现了以下的规律:都有相同的加数,加数的个数很重要,乘法算式中各个数的意义。一节课在师生的合作中结束了,师生之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例,但我总觉得好像遗漏了什么?具体是什么,却说不清楚。
第二节课在另一个班还是教学这个内容,操作和前一个班类似,学生也充分经历了整个过程并顺利的认识了乘法,就在我认为这节课大功告成的时候,一个坚定的声音吸引了我和所有学生的注意:“老师,我认为用4+4+4+4也可以缩短记录过程,而且不改变算式的大小。”一句话惊醒梦中人,真的,上节课遗漏的不正是这一点吗,改变数字仍然可以记录40个2呀。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老师老师,用4加,只要写20个就够了;老师,用8加8,只要10个8就够了;20+20+20+20也可以;还可以更短,40+40;老师,直接就写个80最简单,也可以表示40个2。”在一双双小手下,在一声声抢答中,我们走出了一条和刚才不一样的路,如果说前面是纵向认识乘法的产生,这一时刻,我们横向探讨出乘法的需求。
“现在越写越短,都表示出40个2,而且还知道了结果,你们真的很厉害。可是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只写个答案,总要有一个简便清晰的记录方式吧?”一句看似无心的话刺激了学生的大脑,一下子拉回了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了:“老师,就用刚才的乘法,40×2就行”;老师,也可以写成4×20;还可以写成8×10、10×8、20×4、40×2”。一个个新的乘法算式在不断产生,我指着最后一个80,问道:“这个怎么写呢?”片刻安静后,几个声音不约而同的响起:“就写80×1呗,简单。”小小的骄傲顿时洋溢在教室四周,剩余的学生也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这一刻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幸福。
虽然只是一节普普通通的常规课,讨论的内容离例题好像也远了点,但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读出了他们的喜爱,读出了他们的变化,读出了他们的成长。我很感谢这帮孩子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聪慧,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同时也在帮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