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北京法院如何破解“案多人少”困局
2018-11-18刘瑜
本社记者 刘瑜
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最为形象。“1839个审判团队”“1+1>2的合力效应”“70个模范先进”……这组数字生动地概括了北京市法院系统审判团队建设的部分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基础性改革。其中,建设新型审判团队是落实司法责任制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办案团队,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层级、业务特点,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新型办案团队,解放司法生产力。在全国法院第21次工作会上,周强院长提出,要加快建设符合实际的新型办案团队,实现人力资源与审判工作高度匹配,最大限度释放工作潜能。
2018年8月1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审判团队建设”发布会。会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安凤德介绍,自2016年3月全面推开司法改革以来,北京法院就高度重视审判团队建设,通过建设审判团队严格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并实现司法资源优化配置,充分释放改革后审判权运行机制新效能。
“1839个”审判团队的作用
“1839个审判团队建立于各个审判执行业务领域。”安凤德介绍,“自本轮司法改革以来,北京市高院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三级法院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目前,这1839个审判团队已成为全市法院基本的审判执行单元、绩效评价单元和监督管理单元。”
据了解,不同审级法院的职能定位并不相同,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和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在组建审判团队时,北京法院立足审级职能定位,在基层法院普遍建立“速裁团队”,配合完善繁简分流机制,高效解决大量简易案件;在中、高级法院,侧重专业化审判需要,建立专业化审判团队,配合专业法官会议制度,促进法律统一适用。
安凤德强调,北京法院具有多样化特点,不仅有“大院”“小院”之分,并且在传统法院构架之下,还设有知识产权法院和跨区划法院。在组建审判团队时,北京法院立足不同法院特点,在案件量大、人员多的“大院”针对分布集中的案由组建专业化速审团队,集约审理相关案件;在案件量和人员相对较少的“小院”,组建综合性团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划法院专业性较强且机构扁平,组建审判团队侧重以完善自我管理为目标,实现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作用。
除了立足不同的审级职能组建审判团队,北京法院还立足于不同诉讼阶段组建审判团队。在诉前阶段,侧重对接多元化解机制,组建能够充分发挥调解员作用的审判团队,实现案件在诉讼前端合理分流。在速裁阶段,建立与繁简分流机制对接的、能够大量办理简易案件的速裁团队,实现最少的人力资源办理最大量的简易案件。在审判阶段,结合不同案件类型和办案难度,建立与速裁机制对接、专业性更强的专业化审判团队,实现法官集中精力审理疑难复杂案件,为处理类似纠纷确立规则指引,破解“案多人少”矛盾。
“1+1>2”的内涵
“1+1>2”的合力效应,使得审判团队的意义更加凸显。
从组织模式看,推动从“一审一书”的传统模式向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三类人员灵活搭配的团队模式转变,增加法官助理,明晰各类人员权责,法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坐堂问案、拍板定案,审判权运行更加公正高效。
从办案模式看,推动从过去法官“大包大揽”的粗放式向团队成员间分工协作的精细化模式转变,促进各类人员各司其职,权力运行更加顺畅,更加有利于构建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体系,发挥“1+1>2”的合力效应。
从运行机制看,推动从院庭长行政化审批的科层机制转变为权责统一、扁平管理的科学方式,制定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借助现代科技,逐渐形成全院、全员、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监管体系,更有利于司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在“审判团队建设”发布会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2017年,全市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实现收案数、结案数、结案率、法官人均结案数上升,未结案数、三年以上未结案数下降的“四升两降”的突出业绩。同时,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等与审判质效密切相关的核心指标均平稳向好。2018年上半年,全市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实现“三升一降”的良好态势,收案同比上升13.1%,结案同比上升12.1%,结案率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三年以上未结案同比下降22.9%。
通过加强新型审判团建设,北京法院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审判质效得到明显提升,不仅法官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提高,干警的认同感、群众的满意度也不断增强。继全市法院工作报告以高票获得人大通过、社情民意调查取得较好水平后,在市委政法委组织的第三方预评估中,律师对改革后法官工作积极性评价提升17%,对程序公开的满意度提升24%,对实体公正的满意度提升17%,对司法效率的满意度提升10%,四项主要指标的评价均好于改革前。
此外,法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审判团队促进法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和人才体系化培养,是北京法院建设审判团队的重要目标。
“70个优秀”的风光
在“审判团队建设”发布会前夕,北京市高院在全市法院系统内开展了首届“模范审判团队”“先进审判团队”评选活动。从百余家参评团队中确定了20个“模范审判团队”、50个“先进审判团队”。这70个优秀的审判团队,全面覆盖三级法院各个审判领域和审判类型,集中体现了审判团队建设的基层导向。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法官为中心,科学配备审判资源,打造最优“结构体”。要案专研审判团队按照“4+4+4”的模式,由4名法官、4名法官助理、4名书记员组成。团队由“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邱波牵头,成员中既有审判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又有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还有理论基础扎实的年轻法官,形成老中青梯次搭配结构,法官助理配备则实现了人员辅助办案能力、调研宣传能力、党建政务能力的相对均衡。
北京二中院要案专研审判团队组建近两年来,共审结了局级以上职务犯罪案件8件、群体性案件20余件,还圆满审结了“4·13特大涉台跨境电信诈骗案”等一系列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敏感案件,均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
司法改革后,为切实落实司法责任制要求,西城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新型审判团队建设。2016年6月,西城法院被最高法确定为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为了适应家事审判改革的要求,西城法院组建了“3名法院工作人员+2名社会工作人员”的“3+2”模式家事审判团队。家事审判团队主要负责审理离婚、继承、赡养等家事纠纷案件,以“治家庭的病,解社会的忧”为己任,专注于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和谐。
在房山区人民法院,厉莉作为金融审判庭庭长,按照该院“五位一体”院庭长办案工作的要求,她将办精品案、开示范庭、带头接访、带头调研、做青年干警带教导师,融入日常审判工作中。
近年来,厉莉审判团队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发现由民间借贷衍生的违法违规问题不断增加,危害金融安全。团队注重总结审判经验,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积极前瞻调研,通过形成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2018年,厉莉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团队成员协助下,在对大量案件的调研基础上建议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项下增设“非法放贷罪”,以治理因民间借贷衍生出的暴力催收、勾结黑恶势力、侵犯个人隐私、过度信贷、虚假诉讼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打击违法放贷行为,规范金融市场发展。这个议案也得到了其他代表的认可和社会广泛关注。
在大兴区人民法院,按照落实员额制改革和裁执分离改革要求,该院在执行局设立执行指挥中心办公室、执行实施庭和执行裁判庭,在执行实施庭组建7个执行团队。赵鑫作为团队长之一,带领3名法官助理和3名书记员组成新型执行团队。
此团队实行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四化”管理模式,明晰成员权责分配,理顺案件执行过程。作为员额法官,赵鑫对团队案件负总责,重点处理腾退、拆迁、重大标的等疑难复杂类案,着力提高执行到位率;3名法官助理负责处理速执案件和终本案件,严格按照终本案件结案标准等规范要求,着力提高首次执行质效;3名书记员分别处理财产查控、案款发还、卷宗归档,充分运用网络协查、电子录入等信息化手段,着力提高事务性工作处理效率。在“四化”管理模式下,团队工作的集约化程度显著提升,重复性人工劳动明显减少。经统计,月执结案件数上升近30%,案件执行周期平均缩短60天,财产处置效率提升近一倍。
审判团队的建设,正是以科学的统筹来实现司法资源优化配置,充分释放了改革后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