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外商企业如何进入中国
2018-11-18萧冬连
在各种利用外资的方式中,外商直接投资更具开放性质,但是遇到的障碍是意识形态的障碍。观念禁区的突破从引进汽车项目开始。1978年10月21日至28日,通用汽车公司代表团访问中国。在谈判中谈到合作方式可以有10种,其中第七种是办合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向中方提出:“你们为什么只同我们谈技术引进,而不谈合资经营?”他补充道:“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谈判代表李岚清回忆说:当时对搞中外合资经营,“一是不懂,二是不敢”。“当时我想:你们是资本家,我们是共产党,怎么能同你们搞合资经营呢?特别是他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你是大资本家,我是共产党员,我能同你‘结婚’吗?”李岚清按照程序把墨菲的这个建议写进了给国务院引进办公室的简报。没有料到的是,这份简报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分管副总理谷牧看到简报后,立即批请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各位领导人传阅。邓小平不但画了圈,还写上了“合资经营可以办”的批语。
后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来中国谈判时,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希望中国有一部政府法律,公布后投资双方可以依法办事。这引起高层的重视,中外合资法很快列入立法议程,从1979年初开始起草。起草中,投资比例起初参照印度等国的做法,拟限定外商投资比例不超过49%。对此,荣毅仁给中央写信提出: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资投资比例不超过49%”和“决定重大问题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两条原则,并非国际惯例,我们亦达不到大量吸收外资从事建设的目的。他建议在不丧失主权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争取更多的外资。6月15日,邓小平批示:“我看很有道理,四十九和三分之二都可不写。”陈云批示:“我同意荣毅仁的意见,只要外资愿意来中国,我们总有办法对付。”最后确定,不仅不设上限,而且设了下限。
率先进来投资的多是香港和海外华商,各地华人经济的崛起为世人瞩目。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外华侨华人资本的作用。邓小平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华人资本相继进入中国并取得成功,在国际上引起了相当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