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8-11-18张波
文/张波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新的技术不断更迭,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过去的面对面授课、报纸、谈话等。作为继承了传统媒体优点、并加入了新元素的新媒体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崭新的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可见,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重要抓手。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运用新媒体工具使这项工作活起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新的技术平台高度融合。
新媒体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和限制,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在开放、虚拟的空间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的灌输教育方式已很难再让大学生接受,如何帮助大学生剥离夹杂在海量信息中的错误思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新媒体工具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工具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互动性更强的教育形式,产生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搭建起来的师生关系是单一的,而新媒体连接起了学生与校园、社会、外部世界等多维关系。多元海量的信息不断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对其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恰是处于总体辨别是非能力还有待提高的状态,易受到片面的、负面的甚至反动信息的毒害和影响,这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从积极的方面看,利用新媒体工具不仅扩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了受教育学生的普遍性,扩大了年龄结构的层次性,而且极大地容纳了高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不同属性。
从消极的方面看,其造成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动摇和不确定性。新媒体的包容性特质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互和碰撞,而每一群体及个体的所思所想都影响着高校学生。另外,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带来了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这给思想不端之人带来了可乘之机。
三、利用新媒体工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利用新媒体工具弘扬红色传媒文化,深化主题教育
运用新媒体工具有助于在互动和开放状态下传播红色传媒文化。红色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可以通过新颖的、流行的形式,并且结合最新的社会资讯与大众进行互动式传播。不仅教育者可以传播红色传媒文化,受教育者也可以上传、发布相关学习资源,这可以使教育者受到启发和教育,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出红色文化中新的时代精神的内涵。
(二)结合新媒体工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高校正确且与时俱进的机制是确保与新媒体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新媒体工具代表着新兴技术对于传播媒介的改造和不断更新。高校需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深化新媒体的作用,将其正面的积极作用与负面的消极作用作辩证统一地分析和处理。
(三)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优质课堂,充实理论知识
常规的理论传播,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基本方式。因此,要着重培育大学生对新媒体内容积极方面的引导,同时,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既要注重教书育人,也要重视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当下,新媒体工具在开展和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但与此同时,高校需要对新媒体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影响予以足够重视,对出现在新媒体工具中的一些负面报道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进而正确地运用新媒体工具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有针对性地抵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