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人要有文化情怀和能力储备

2018-11-18赵强

记者观察 2018年33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出版物储备

赵强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出版管理,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这是近年来,中央针对全国出版系统制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从仅仅143个字的新闻表述里我们知道,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的核心,就是坚持出版物社会效益第一的绝对原则,离开了这一核心原则,也就背离了我国出版业的前进方向和行为准则。笔者认为,要把这一原则运用到我们的出版工作中去,我们的出版人一定要有极高的文化情怀。

情怀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情怀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如果说得再通俗一点的话,情怀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执着追求。具体到编辑这个特殊的职业,编辑情怀就是一种在传播文化、启迪民众智慧、愉悦读者、影响时代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种无以言状的快乐。这种快乐,没有进入到一定境界的人是不会体会到的。所以说,编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文化担当,是传播文化、播撒知识的使者。

编辑也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并伴随着几千年文化的发展而日趋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推手。我们说,古往今来的编辑,无不是站在时代的思想、文化、信息等知识的交汇点上,最终把那些不大系统的信息、片段、设想、知识,演变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出版产品。有些经过编辑之手精心打造的出版物,甚至影响了一个甚至几个时代,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时代在飞快地变迁,互联网也颠覆了以往编辑这个职业的很多优良传统。比如,以前的编辑要每天不停地看报纸、杂志,做读书卡片、作者卡片,在各种资料中物色筛选自己的作者,在每年几次大范围的跨省走访作者中物色书稿、培育选题。如今因为获取信息的快捷,使很多人低估了编辑的创造力和策划力。编辑这个职业需要不停地像蜜蜂采蜜一样,辛勤地看稿、改稿、思考、策划。有很多人觉得编辑这个职业是那样的清贫和辛苦,于是跳槽到了更能赚钱的行业。

编辑的情怀是一种人生大格局,也是一种文化大视野。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才有了编辑智慧的飞跃。看来,有缘和编辑这个职业牵手,就意味着终生要不断奉献、不断创新、不断为他人做“嫁衣”并乐在其中。而这些点点滴滴,其实就是编辑真正的情怀。

一个合格的编辑,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怀,才能宠辱不惊,坐看潮起潮落,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做好每天所面临的这些看似琐碎的鸡毛蒜皮的编辑日常事务,还要面临每天不停地学习充电,面临每天的职业挑战。

然而编辑光有情怀也不行,这只是一种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状态,还得有与之相辅的把这种情怀变成编辑创造力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选题策划储备。情怀加上努力,最终会化成一本本优秀的出版物,从而践行了出版人的文化使命。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出版物储备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名单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
图书馆财务管理与社会效益分析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首届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