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丽平:针行一生绘苗绣
2018-11-18韦一茜李思瑾汪枭枭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韦一茜 李思瑾 汪枭枭
“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国家的,才是世界的。文化产业需要参与和分享。”石丽平说。
“看,我今天穿的这身民族服饰,一针一线都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这一古老的手工刺绣技艺替代了文字,把苗族历史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徐家坳农民、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丽平每次亮相,都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作为一名苗绣传承人,感到非常振奋,对保护传承‘绣’文化有了十足的信心和决心。”然而,石丽平这条自信的道路,却坎坎坷坷走了十余年。种,还带出了几位不懂汉语,却认真传承苗绣技艺的老绣娘。”
石丽平回忆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先后6次到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观摩绣文物,深入到江苏、湖南、广东、内蒙等地,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实地考察中国“四大名绣”及其他绣文化。
为更好地传承苗绣技艺,本是从事矿产开发的石丽平,正当事业红火之时,却转向苗绣这一民族文化产业。“无止境开采矿产破坏生态平衡,属于资源枯竭型产业。而民族文化属于可再生资源,越挖掘越能发现其灵魂精髓。我是苗族姑娘,我不能眼看着苗族的‘传家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失。”
民族的技艺与记忆
“松桃苗绣”通过群体记忆和母女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保留了部分先民遗留下来的刺绣风格。随着生活的稳定,原本用于记录生活的苗绣,转变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题材也更为丰富。
生长在苗乡山寨的石丽平,在三四岁时就学会了拿针配线。苗家女子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对她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我从小受母亲影响,看老人晚上刺绣、织布,耳濡目染,留下了很多非常美好的记忆。当看到苗族文化正逐步走向衰落时,我痛心疾首,再也坐不住了。我花8年时间基本走遍了贵州的苗寨,收集整理资料,徒步走了3万多里路,详细记录了不同绣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2008年12月,石丽平创办了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希望以产业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延续,但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初期,公司仅有3名绣娘。后来从全县28个乡镇的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招聘120人,经过整整3个月培训,由于对刺绣标准要求严格,最后只有6个人合格录用。”石丽平说。
“送黄金万两,不如送一技之长。”2013年,贵州省妇联牵头启动的“锦绣计划”,计划将留守妇女等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实现政策“输血”与自身技能“造血”并举的脱贫效果。
她介绍,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灵活就业模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薪酬模式。妇女在家能就业,不仅有了经济来源,也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1985年出生的苗族姑娘田茂媛是公司招进来的第一批员工,如今她的技艺已十分纯熟。她说:“小时候跟母亲学过,很热爱这门手艺 ,后因上学、外出打工不得不放弃。听说家乡成立了苗绣公司,我就回来加入到苗绣队伍。除自己加工刺绣,我还承担了培训新学员的任务。”
“连一根针都是由公司提供的。”石丽平表示,公司提供所有刺绣原材料,开展大批苗绣技艺培训,又面对市场打开苗绣销路,帮助苗族妇女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在贵州后发赶超的步伐中,在省委省政府实施“锦绣计划”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中,十年来,公司先后培训刺绣人数累计达到10000余人次,从各期培训中择优选人,建立了一支260人的精英刺绣队伍,其中大部分是县城下岗女工、农村苗族妇女和务工返乡人员,共带动全县4000多名各族妇女创业就业。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巾帼也不让须眉,妇女也能顶半边天,把指尖文化变成指尖经济,小小针尖也能撬动脱贫。”石丽平说。
文化创意“绣”出锦绣生活
“好的东西就应该挖掘,不能让其‘养在深闺’。”石丽平对苗绣技艺的学习已不满足于家中老人所传,她遍访名师、潜心学艺,通过反复研习和试验,掌握了苗族传统刺绣的多种技法,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收集老物件也是石丽平的一大爱好。她认为,可以通过老物件重新复制一些即将消失的文化。例如帐檐,“我一直在思考,外婆97岁时的作品,后面已经缝补了五层,为什么还能保持生动鲜活的图案色彩?”为此,她收集了1000多幅帐檐:“对比这些老物件,可以看到它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致力于苗族服饰、苗族文化影视、苗族歌舞、苗族饮食等苗族文化产品开发的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更先后发展了花鼓、鸽子花、梵净山风光、鱼龙图腾、生活习俗及民间故事6大刺绣系列共220个品种。产品一推向市场就畅销国内,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
2011年,松桃苗族花鼓刺绣系列产品经过层层筛选,被外交部选定为外交礼品。2015年,“松桃苗绣”顺利获得由国家商标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国家的,才是世界的。文化产业需要参与和分享。”石丽平说,为脱贫攻坚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锦绣之路,是她作为苗族儿女与一个企业家应有的担当。下一步将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松桃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让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绣出一个美丽的锦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