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嘉年华与田园综合体的关系研究
2018-11-18张明明张天柱
◎张明明 张天柱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我国各地不同规模的农业嘉年华活动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并且其规模体量、分类方法和商业模式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点,农业嘉年华在促进当地一二三产融合、带动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搭建区域现代农业展示平台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的亮点措施,全国及各省市相关项目的申报及建设正在火热进行,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丰富、提升及创新。二者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热点和新型业态,其有机结合及不断发展,将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及现代农业发展展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农业嘉年华发展历程
农业嘉年华作为城市近郊区农业扩散出来的大型农业活动,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以狂欢活动为平台的一种农业休闲体验模式[1],是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都市农业新业态。作为农业、科技、旅游与文化四轮驱动的综合载体,在中央大力推进农业改革背景下,农业嘉年华这一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日臻成熟。本文根据农业嘉年华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品牌起步阶段(2005-2012年):农产品展会+创意休闲体验
这一时期的农业嘉年华本质上是农博会的升级,形式上是国外农业嘉年华模式的模仿和创新,主要具有四个特征:一是活动组织策划方、投资主体均是政府。二是活动主题鲜明,但开放时间短,分散投资,一般规模相对较小。三是主题局限于成果展示、项目推介及娱乐休闲等方面,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对周边产业的带动性不强。四是地点不固定,活动结束后,资源利用效率低,甚至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如南京农业嘉年华自2005年首届至第八届,每年活动时间均仅有2天,后续至第十三届,活动时间才逐渐延长至1个月。活动主要展示都市农业新成果、现代农业新技术、郊区农民新风采和城乡和谐新生活,兼具展览、娱乐、购物、展示、宣传和招商等功能,其模式新颖,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举办地点的不固定,造成游客吸附力差,影响力不足。
2.成长发展阶段(2013-2014年):都市休闲体验+产业辐射
这一时期的农业嘉年华得到进一步发展,相继在北京、安徽和县及河南郑州等地成功举办。活动组织模式从之前的政府实施,逐渐转为由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化企业负责具体执行;场地由露天搭建逐步发展到拥有固定场所,并建有专门场馆;活动时间进一步延长至1-2个月,内容增加了休闲体验项目。此时,农业嘉年华品牌逐渐形成,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科技带动、科普作用初显。如北京农业嘉年华,自2013年起连续举办了6届。年均游客量超百万人次,其成功举办大幅提升了昌平草莓品牌效应,带动了草莓产业、周边地区的旅游、餐饮及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让广大农户获得切实的利益,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2]。同时,展示了极具魅力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与未来农业发展新趋势,成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品牌和昌平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3.创新发展阶段(2015-2016年):“农业+N”的综合载体模式
这一时期的农业嘉年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模式逐渐成熟,运营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运营时间由原来间断开展变为常年运营,内涵也与当地三农建设、主导产业及城乡融合高度关联,生存、盈利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品牌影响力发生质的飞跃。同时,农业嘉年华的综合载体属性凸显,融产业、科技、旅游和文化等于一体,有效实现三产联动,形成区域发展极核。如河北邢台南和农业嘉年华以“农业嘉年华+设施园艺产业集群+农用工业产业”为抓手,形成了南和万亩农业经济综合体的核心区,通过新模式、新科技和新创意的全新发展理念,引爆并撬动区域整体发展。活动不仅带来了旅游项目的兴起,更带动了周边农业种植结构的变革,并逐步形成了以嘉年华为中心,以红树莓、设施蔬菜、中药材及苗木等种植基地为特色的农业园,带动农民年增收2000多万元,同时提升了原有农产品品牌价值,形成农业集群式发展,使得农业效益大大提升。
4.区域统筹建设的新阶段(2017年至今):田园综合体+农业嘉年华
2017年2月,“田园综合体”被写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随后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业+文旅+新型社区”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开发落地与实践创新。作为现代乡村新型产业发展方向之一,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这一时期,农业嘉年华项目不再是一个单独性的都市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其以区域统筹建设及乡村综合发展为着力点,与周边区域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田园社区建设相结合,建在田园综合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高新区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大型或超大型农业园区内,是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区域发展核心点。以广西玉林“五彩田园”农业嘉年华为例,早在2015年1月1日,广西玉林“五彩田园”便已经将田园综合体变成了现实,而随着不断建设发展,玉林也成为了农业嘉年华与田园综合体有机结合的典范。不仅构成了集现代农业生产、文化旅游观光、乡村特色食宿和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同时,积极发挥农业嘉年华内的高科技优势,定期开展科普讲座,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打造当地学生、企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品牌效应凸显。此外,“五彩田园”的成功也对整个玉林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辐射作用。
农业嘉年华与田园综合体关系构建
农业嘉年华与田园综合体虽然为不同的业态名称,但二者在发展模式、内涵特点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
1.区别
(1)业态内涵不同。农业嘉年华是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业创意为手段,以农事体验、创意文化及农业元素为载体,以会议会展展销为形式,融合了旅游、文化、餐饮、服务、物流和信息等多种形态,是会展业与都市农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田园综合体是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基础上聚焦凝练出的新模式,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集于一体,构建农业+文旅+农村社区+农业加工等综合发展模式,包含了农业产业板块、生活居住板块、田园景观及休闲体验板块、综合服务板块等相关内容[3],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产物 。
(2)体量规模不同。农业嘉年华项目可存在于田园综合体中,建设内容以农业科技展示场馆为主,规模为几百到几千亩,一般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园区/区域发展的核心。而田园综合体内的范围、规模比传统的涉农园区更广,要求成片开发、整体开发,从已公布的试点来看,面积最大约10万亩,最小约3万亩,田园综合体的区域发展视角及建设范围更广。
(3)经营主体不同。农业嘉年华项目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多实行股份制合作的方式,管理体系上采用公司制独立运作。而田园综合体更强调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多主体参与,不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等可共同参与建设,通过盘活存量资源调度各方积极性,借助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依靠主体聚合“政府+社会资本+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实现共赢。
(4)科技贡献率和科技集成度不同。农业嘉年华的特色是由农业科技与创意相结合,即突出农业、融入创意和彰显科技。通过农业嘉年华打造科技推广与展示交流平台、创意农业休闲体验平台、招商引资与品牌营销平台、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孵化平台、创新创业与文化创意平台以及产业融合与综合服务平台。田园综合体则强调功能复合化以及农文旅的结合,在生产功能基础上,增加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和循环农业等,并强调景观性。其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了新平台,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提供了新支点,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推进构建了新模式,为传承农村文明、实现农村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新动力,为农业综合开发打开了新着力点和职能空间。
2.联系
(1)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二者可分可合。农业嘉年华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都以涉农生产体系作为基础和根本,都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及产业转型,带动区域农业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为目的。
(2)强调农文旅结合,注重文化传承。二者都具有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特征。农业嘉年华本身就是一个农业综合体,其以当地历史文化风情、民俗文化体验及特色创意旅游为特色,充分展示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突出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田园综合体同样强调功能的复合化,在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农事体验和循环农业等,注重农业生产与文化元素的相互融合,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的综合性开发,更突出文化的传承。
3.关系构建
通过农业嘉年华与田园综合体的区别与联系研究,二者关系构建可以定位为:农业嘉年华可以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文化与技术的核心引擎及引爆点。农业嘉年华将有力驱动田园综合体统筹建设,盘活旅游资源,引领带动区域农业农村的统筹建设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及区域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部分,如广西(玉林)农业嘉年华、河北(南和)农业嘉年华;农业嘉年华还将为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输送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农企,培育产业内部动能。同时,田园综合体也是农业嘉年华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动农业嘉年华的转型升级。因此,将农业嘉年华注入田园综合体,将有利于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及互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