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外二篇)
2018-11-17孙丽丽
孙丽丽
喜欢古镇,就因为喜欢它内在的静和慢生活,河水慢慢地流,船橹慢慢地摇。
走过多个江南古镇,如朱家角、锦溪、同里、周庄、西塘、乌镇、枫泾……这些古镇,外貌基本差不了多少。穿越古镇的是一条条狭窄的小河,一座座雕刻精致古老的石桥,依河而筑的小木楼,小木楼下尽是河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小河上不时有几只乌篷船慢慢地划过,船上多是满脸皱纹的老人。
陈逸飞《故乡的回忆》画中,那青灰色像江南古镇飘渺的淡雾,交错的双桥苍老而又坚硬。举目远眺,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木栅花窗,河埠头前泊着两三只狭长的小木舟,这幅画更能概括江南古镇。
江南的雨总是很文雅地下着,细密又秀气,只见地上湿润,却听不见雨的一丝声响。在春天的微雨中,你一定要去古镇走一走,感受一下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寂寥芬芳又忧怨的雨巷。从青石板的路上踏过,从斑驳青苔的拱桥上走过,在扶风垂柳边驻足,在古稀老者的目光中微笑。
去古镇坐坐船才更能感受到古镇的味道,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是古镇的血管,古镇的人逛大街小巷或走亲戚多是坐船。有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我从陆路而来,这种熟识的思绪好像在电影中看到过。
“南周庄,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冲着此语,我曾踏足朱家角古镇。水巷逶迤,粉墙黛瓦,雕花窗棂,淳朴的风韵,穿越千年的风风雨雨,水乡仍默默守住那份特有的散漫与宁静,闲适中带点寂寞。
难怪作家三毛,曾为此“小橋流水人家”而迷醉,清淳幽然的风情,随处皆可入画,小巷有短有长,仿佛一首清新淡雅的小令。
古镇,似那小家碧玉样的江南女子,温暖妥贴。乘上“罗锅船”,此船因王昶迎接宰相刘墉而得名,感受小桥流水的别一番意境。穿行在一座座古风犹存的石桥下,河水清澈,泛着粼粼碎影,平静的流水,仿佛朱家角秀美的长发,古桥似长发上不经意的玉簪,万千风情汩汩而出。依水而筑的瓦房,家家临水入影,河岸有老人、花猫、白鹅,真是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
古镇最美的风景在哪里?答曰:在那“皮包水”的地方,即茶馆。筑在河畔的茶馆风景最美,味道最浓,是一部永远看不够的怀旧电影,朦胧的晨雾下便拉开了序幕。赏景寻情调,阿婆茶楼最佳。水做的古镇,除喜欢拨弄河里的水之外,自然还擅长调理壶里、碗中的清汤。静坐茶楼,被茶的清香浸润的人显得飘飘然,远近的山、水、楼、台、亭、阁、小桥、流水、人家……尽收眼底,别有情致。
江南不是一水一桥,一石一瓦,江南是一碗粥,融进了千古文人情怀的粥。走过布满青苔的石板桥,穿过幽深斑驳的长廊,走进旧宅深院,透过天井望向那片天空,用心体味那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浮华,留在心底的,或许有很多细腻的,无以言表的情愫。
不过,真的很美!
我曾到过徐州的窑湾古镇,这个古镇其实就是一个水陆码头,你可以想象几百年前,古运河上舟楫穿梭,“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这古老的码头在当年是何等地繁华。这里有明末清初遗留下的两条主街道,至今仍原汁原味保留着从前的风貌。青石板路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如卵,两边林立着老屋木门的店铺。当年西大街的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绿豆烧酒厂依然存在,古老的街巷、宅院、会馆、作坊、商行、货栈、当铺、码头等,昔日风貌仍基本犹存。
窑湾古镇像苏南的周庄有湖有水,水网相连;它又像山西的平遥,有着古老的街巷,文化相袭数千年。
一入窑湾,首先看到的是古窑湾码头和南哨楼,让人恍若走进了明清时代。近处,黛瓦青砖、曲径长廊、静院深宅;远处,小桥拱立、水道弯弯,水榭亭台,隐隐约约透出江南味道。
沿着古镇老街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大街两旁的明清建筑,长街短巷店铺林立,青石板、老字号、旧牌楼、马车、轿子、书局、酒肆、客栈、染坊、票号、银号、绸布庄……家家古香古色,处处悬灯结彩,让人恍惚感受到往日的繁华与热闹。
徜徉在古街,房子是古老的,住在房子里的人看上去好像也是古老的,他们做着古老的生意,手工作坊、印染、雕刻、古玩、奇石、字画、烧饼、蜜罐、煮锅……这里的招牌是古色古香的,这里没有叫卖声,店主人的姿态是慵懒的,店里或卧着一只猫或一只小宠物狗,主人或摆弄着鸟笼,或三三两两地下棋、打牌……总之古镇人的生活是闲散的。
在山东淄博周村古镇,丝绸店是个热闹的地方。周村历史上有“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北丝绸之乡”的美称。清末各地丝商纷纷到周村投资办厂。如今丝绸店仍保留了古老的经营方式,进门是封闭的红漆木板柜台,各色花样的绸布卷成长条布卷排列在柜台上,这里的气氛很舒雅,偶尔会有一曲琵琶从店铺里飘出,或是一阵京胡,古韵悠然。这里曾是《大染坊》的拍摄地。
在古镇,行走在那些深宅大院,想象从前的主人曾经在这儿生活过,这里留有他们的一笑一颦,他们隔了时空,穿着古时的衣裳在同我打招呼。我不敢一人走进旧时的院落,那墙,那门,那咯吱咯吱作响的木梯,仿佛有灵魂寄居着,我不能打扰,也不敢打扰。
古镇保持着苍老的原貌,现代人走近有一种时光倒流,恍如隔世的感觉。古镇从历史深处走来,宁静、古朴、安详、清丽,小桥流水人家,古镇显得神秘而灵秀。
古镇像一个洗去铅华的女人,曾经的容颜被岁月雕刻上深深的皱纹,呈现出一种苍凉的慈祥,古街老巷像撒落的珍珠,不经意间串起,就会串起一个凄美的故事,故事里讲述古镇曾经的繁华。
白落梅说,这世间,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是归宿,每一个归人都可以是过客。放下肩上的行囊,就可以定居;背起肩上的行囊,就可以行走。只是我们不知道,今天到了这个古镇,明天又前往哪个古镇。旅途走过的风景,只是人生短暂的记忆。
有人说:旅游不过是从一个自己活腻了的地方,跑到另一个别人活腻了的地方。无意间翻到一张旧照,旧照上有拱桥与茶楼,有长廊,而如今都成了记忆。有人说,红尘万丈,人生经不起轰轰烈烈,也经不起平平淡淡。我想如果可以,我愿意换取一段静美的时光,穿行在这些大致相似又底韵精致的古镇,总想停下来,住一段时间,似乎那是一种心灵的需要。
古镇,让人忘记了时间,缓步行走在古镇,时光会慢下来。
古镇,有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江南古镇给人以淡泊而安定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人们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既清静又方便,“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古镇了。
青石巷
青石巷,我又回来了,我又回到你的身边。对青石巷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怀。
青石巷里铺着溜光滑圆的青石,巷子里也只有“青”这种颜色。落雨的季节,缓步走在青石巷里,兩边古老而陈旧的房子,在雨幕中是水墨一样的颜色,人仿佛行走在水墨画中。老房子因常年雨水浸湿,屋顶上生有绿绿的青苔,这让老房子有了些微的生机。
一缕斜阳斜照在青石巷内,我独自悠悠漫步在这里,青石巷是古旧的,但这里承载着我太多的记忆,有欢喜也有悲伤。时隔多年,再回到这青石巷里,内心有着说不出的激动,任由一种莫名的情愫在心中蔓延,多久没有听到这巷子里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多久没有闻到巷子深处飘来的一缕缕熟悉的味道。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慢生活,不知是时光遗弃了青石巷,还是青石巷抛弃了时光。
记忆里,青石巷里有一处集市,各种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还不时飘来远处的油炸香味儿,我喜欢向香味儿跑去,那里有我喜欢吃的糖糕、油条、酥饼等。我喜欢青石巷,因为那里有我神往的东西,那年月有布票、油票、粮票在粗糙的手里传来传去,父亲买来一家人生活的必需品。那个年代虽然清苦,但清苦中亦有喜悦。那时的青石巷是朴素的,也是温暖的。
如今,青石巷往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在一天天的寂寥中度过。在夏天,会看到一些老人们围在一起,在巷口或下棋或喝茶或聊天;偶有一只小花猫在巷子里的石墙边打个盹,或无聊地在树干上磨爪,或懒洋洋地去扑飞过的蝴蝶;偶有买菜归来的大妈们谈论着当天的菜价。
多雨季节里,我喜欢看青石巷里绵绵细雨斜斜地落在青石板上,发出细微天籁般的唰唰声。雨水叮叮咚咚落在青石上面的积水里,那声音宛若深沉的钢琴声。雨水自屋檐跌落又是一种景致,滴答滴答的雨声有着禅的韵味,不多时屋檐角串起一条条透明的银链,那雨水跌入青石板上迸裂开来,然后化作一条轻快的水流,沿着一侧的低洼处流向不知名的远方。
有一天,我撑着一把油纸伞走在青石巷里,巷里依然是冷清的寂寥的。我仿佛感觉到了戴望舒笔下,那像梦一般凄婉迷茫的丁香,那一抹的惆怅,如雾一样迷漫在心间。每一个男子,都想在烟雨迷朦的青石巷里,遇到一个淡雅温婉丁香一样的姑娘,或者邂逅一个身着旗袍手持油纸伞的美丽姑娘,想象与她擦肩而过的一份美好。这都是那个叫戴望舒的男子惹的“祸”。
冬日阳光下,古老的青石上泛着白光,远远望去,有些刺眼。有那么一天,我坐上一辆老人骑的三轮车,时光仿佛一下倒回到民国,这三轮车似当年黄包车,整个人行进在石板路上,像音符般地一上一下跳动着,很不舒服,不如索性下车行走来得稳妥。巷里会不时飘来蛋炒饭的味道,辣椒酱的味道,臭豆腐或萝卜干的味道,有时青石巷简直像一场味道的大聚会。青石巷里,有时会响起一阵凄凉而缠绵的二胡声,那是一首《梁祝》的曲子。一时间整个青石巷古韵悠悠,想是拉二胡的人,一定深爱着那指间发出的神音妙韵,那么情切切、意绵绵,那么荡气回肠。二胡声回荡在古巷内,婉转悠扬,哀怨如诉,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青石巷的老墙上有时会出现一片绿色的藤萝,藤萝披了半面墙。这时墙边会走过一个卖花的姑娘,她的篮子里放着一束束属于春天的花朵,卖花女好像也是春天里一朵朴素的花。她回头一笑,是那种属于乡间的微笑,让人仿佛看到田野里,紫云英在大片大片地盛开。
青石巷,悠悠长长,一直伸向远方,巷里每一扇木门里面都住着一个红尘人家。也许从木门里会走出一个身穿旗袍的女子,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小包,走到巷口只见她手一挥,招来一辆黄包车,立时那窈窕的身影消失了,消失在人来人往的大街,让人恍若在看一场旧电影。从木门里也许会走出一个穿长衫的男子,男子围着围巾,他要去学校,教书是他的职业。
青石巷里的青石,看上去有些岁月了,上面布满了至少百年的车辙,让人不由地想到遥远年代里,生活在这儿的人们,用手推着沉重的木轮车,缓慢走过的场景。青石巷已容颜沧桑,当年,那穿着旗袍的女子,现在在哪里?当年,那个身穿长衫的教书先生,又去了哪里?只有春来的燕子,每年叽叽喳喳,似乎在谈论着巷里的往事,兴盛与衰败。
我永远会记得,在这条幽深的青石巷里,月光清凉如水,石板高高低低,如平平仄仄的诗句,我们轻轻走过。我永远会记得,身边的老墙低矮而斑驳,像上了年纪的老人。我永远会记得,那天你穿着白衬衫,白衬衫让你看上去很是精神。
“那时月下的风又穿过青石巷,像你说的话都留在薄笺上;月色漏过笔尖漫过窗转过廊,风拾起落花停在水中央……”歌声响起时,眼前不由地浮现出月光、晚风、石板路,青石巷里,只有路灯泛着昏黄的光,在狭窄的巷弄里无声地徜徉。望着你前行的身影,那么坚定,那么匆忙,没有回头的意思,我忽然眼里流下泪来。我知道的,巷子再长也终究有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与你终有一天会走到结束的时候,就像故事情节无论怎样曲折跌宕,总有剧终的时候,谁又能永远陪着谁走下去呢?世上没有永远的东西,越美好的东西越短暂,最终成了生命中的传说。
喜欢《青石巷》这首词,觉得特别有意境,特别的美:“她的故事很短,我听过一半结局,勾抹几遍,也逃不过重演。不如继续走完,或许有个转圈……”
《青石巷》这首曲子自身就很美,其凄婉的旋律足以让人思绪纷飞如雪落。你永远不解我对你如海的深情,我等你在渡口,却又为何画蛇添足般写下一段词,想必是作曲家深深地怀念那个曾经失去的人。你与我不能相遇,一遇就看到了前世,低眉一笑就是一场恩怨,可是最终两人还是错过了,也许是一次误会,也许因为自尊,也许是别的原因。作曲家想等着她回心转意,怕一含蓄再次错过,就直说了吧,希望你陪我一起走到终点。这让我想起一种圆舞,无论转到哪一方,只要跳下去,终归会遇见曾经遇见过的人。
古老的青石巷平静从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走过车马载道,走过商贾如云,走过繁歌密弦,如今青石巷蜕去岁月浮华的外衣,只留下淡泊与宁静。
老树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的枯树又开花。”每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心里总有一棵或几棵老树,老树是一所仓库,储存了我们童年的欢声笑语。
我家乡有一棵老梨树,它在村里打谷场上。这棵老梨树栽植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大约有二百年,树围需两人才能勉强合抱。每每回故乡,我遠远看到那棵老梨树,我就对自己说,到家了!到家了,心中格外地惊喜,在我的心里,这棵树就是故乡。老梨树上有许多红绳,村民系在它身上,为的是沾沾老树的灵气,让家人平平安安,那时我看到人们一脸的虔诚,老梨树则像一位沉稳慈祥的老人。
奶奶说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时,因为听说村里有游击队,打算把村子烧掉,但是火刚刚点燃,就来了一场大雨,大雨将火浇灭了。日本人逃走了,以为这是上天的告诫,仓皇而散。于是,这棵老梨树在我心中格外神秘。老梨树也曾经遭遇过灾难,有一年来了台风,台风将树刮歪了,有一部分根从土里拔出来,后来村民们又将它扶正,用钢丝绳水泥墩固定好。
儿时的我们总喜欢在老梨树下嬉戏玩耍,追蝴蝶,采花儿,逮知了,捉蟋蟀,挖地洞,用草梗代替棋子,玩一种走子的游戏,听树叶在耳边哗哗作响的声音,像是在鼓掌……一幕幕往日的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滑过,那些欢笑仿佛伸手便可触摸到。
老梨树每年要结不少梨子,梨子甘甜爽口,虬枝曲干,像一个沧桑的老人,又像是一个无言的智者。每次回故乡,我总在老梨树旁站站,老梨树实在是太老了,黑黢黢皲裂的树身,犹如一位满是皱纹的老人,树皮干裂,已包不住它失水的筋骨,太多的树疤在诉说着曾经的历史和繁华。一棵残年老树,一定是有故事的,但是它始终沉默着,我记忆里老梨树没有太多变化,无非多滋生些深绿的青苔。村里最最年长的老人,说起老梨树,说他小时就有,老人说时眯着眼,发出漏风的笑声。
老树老了,但它不昏庸老朽,它倔强不屈耐得住寂寞。老,只是它的表层,因为那层外皮上刻满了风霜雨雪、飞沙走石。但老树的内心深处,年年都在焕着绿意。曹操《龟虽寿》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你看那老树年年焕发新的生机,何曾老过。
我家门口有一棵老梧桐树,春夏秋冬它像一个忠诚的门卫,守护着大门。每到春天,老梧桐树上都会挂满喇叭状的桐花,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香。几天后,梧桐花便会散落一地,我们一群小屁孩儿便聚在树下捡拾桐花,去掉花朵,只留花蒂,用线串成一串,做成项链,宛如佛珠一般。然后我们在老树下装模作样地闭上眼,学和尚盘膝打坐,嘴里还念念有词,不过坐不了多长时间又是一阵疯跑追逐,铜花蒂像小球儿一样散落一地。
夏天,老梧桐树枝繁叶茂,树冠如大伞一般,遮住了门前空地,一片阴凉。这时人们三三两两地聚拢来,女人们做针线活,家长里短地说上一番。有一次,阿婶对着三奶奶说:“你给大家唱一段黄梅戏吧。”听说三奶奶自小嗓子好,爱唱戏,常常一个人在家咿咿呀呀地唱,可那时戏子被人看轻。可是后来,三奶奶还是跟着剧团唱红了,好像她生在世上是为了唱戏的。三奶奶站起来空甩衣袖声情并茂地唱着,大家不断给她鼓掌,三奶奶一脸的红润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舞台。
男人们在老梧桐树下闲谈,天文地理,国家大事,或狗二的媳妇又跟别人跑了。有时几个男人聚在一起玩牌,牌甩得啪啪作响,好像交战进入深处,若谁输了,头顶鞋底,一片嬉闹,一片哄笑,笑声是那样豪爽,在大笑声中又开始下一轮牌局。
月光如水笼罩在老树身上,风徐徐地从河边吹来,这时奶奶爱坐在一张竹躺椅上,手轻轻地摇着老蒲扇,为我们讲她从前经历的故事,那些故事陈旧地带着霉味,但奶奶仍讲得无比鲜活,像刚从河里捞出的鱼。毕竟是奶奶亲身经历的事,奶奶的心又回到了过去,在故事里悲一阵乐一阵。
秋天,老梧桐树的叶子会纷纷扬扬地撒向大地,像一只只大手在轻轻拍打着地面,人们时而聚在树下谈着秋天的收成。冬天的老梧桐树有点凄凉了,树叶早已落光,只留下光秃秃的树枝,突兀地伸向天空,在寒风中瑟瑟战栗,显得那样落寞。不过春节一到,鲜红的春联“出门见喜”贴在老梧桐树身上,老树似乎有了生机。
岁月在处变不惊中有序地更迭着,老梧桐树静静地立于院门口,随着光阴一天一天老去。我有时候,一个人坐于老树下,静静聆听树叶拂动的声音,抚摸着那裂开的树皮,像是在抚摸一段过去的岁月。有老树陪伴的年少光阴,平淡中有着暖意,后来我渐渐长大了,离开了家乡。那是一个秋天,天空中飘起了微雨,我背起了鼓鼓的背包,坐上老旧颠簸的汽车,从车窗里回望老树,老树笼罩在细雨里,一地的黄叶,显得那样苍凉,以致我眼里也落满了秋雨,心头撩起一缕淡淡的离别情愁。
朋友说,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人与事。故乡村头有一棵老树,朋友说有老树的故乡,才叫故乡。但是老树有一天被人卖了,老树是被连根刨出,然后运走,估计是被移植到某风景地带。没有老树的村庄不再厚重,让人感觉空落落的,故乡不再是完整的故乡了。
庐山上,白鹿洞书院有一副对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电影《老树》讲述的是一棵老树和一棵枯藤的命运,揭示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正遭毁灭性破坏,并借此呼吁全人类进行深刻反省,以达到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目的。老树巨大苍老的枝干,裸露遒劲的根,显示出它与时间抗争的无穷力量。人们对老树的崇拜,实质是对生命的崇拜。
有老树相伴的日子,心是温暖妥贴的,仿佛生命有了根基。老树随遇而安,那坚韧质朴的本性让人敬重。母亲在我的人生中,就像那棵老树。母亲一生宽容隐忍,风风雨雨里,一个人默默承受太多的生活负担,母亲喜欢读书,却因为我们而耗尽了青春,如今母亲满头银发,走路佝偻着腰,常和几个老年人一起端坐在老树下,闲聊生活,声音苍老嘶哑,神色却是那样虔诚。
老树就这么站着,撑起一片清淡高远的天空,站在历史深处,站在岁月里,站在我们无边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