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特币粗探虚拟货币的内在价值
2018-11-17张杰
张杰
摘要:本文在数字化货币的背景下,主要探讨了基于P2P网络的特殊算法下产生的数据块,并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比特币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虚拟货币的产生和其区别于其他实体货币的特点,简要分析了虚拟货币的产生及作用和意义,并对虚拟货币的内在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虚拟货币 比特币 数字货币 金融
一、背景介绍
在数字化大发展的今天,货币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数字化,虚拟化。广义的虚拟货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最早出现的代币:在局部领域内由某机构发行的,用于买卖虚拟物品的内部交易的一种“货币”,它很像是游戏厅里游戏币的一种数字形式。如:Q币、一些游戏网站的点卡等。另一类是一种更适合叫做货币的,基于P2P网络的特殊算法产生的数据块。其通过计算产生的数据块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有确定数量的(具体数量根据各种虚拟货币具体算法不同有差异),这些数据块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计算得以实现,实际可以将其产生看作是对提供算力者付出的一种奖励。如比特币、莱特币等就屬于此类。
二、虚拟货币
本文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基于P2P网络的特殊算法产生的数据块,且以其比较有代表性的比特币为主。真正从严格意义上说以上提到的两种虚拟货币都不应该算的上是货币,但是它们在现实中却实现着货币的一些主要职能(暂时是某些主要职能,未来承担全部职能也未可知),所以我们姑且称其为“货币”。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最初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交易的安全性和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自由支付系统,绕过国家机器发行法币的功利性与随意性。但是因为虚拟货币特有的流通交易的匿名性,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着实不少。如为黑市交易、毒品交易、洗钱等提供便利,都很让人头疼。与其说是货币,不如更严格的说虚拟货币像一种一般等价物:具有稀缺性,流通性,不易磨损(与传统金银类之所以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属性相同)等。比特币(BitCoin)感觉有点儿像锦标赛的奖杯,每个冠军都会在奖杯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比特币则是利用互联网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安全性比较高。一般等价物成为一般等价物,也不是一天就由普通的金银变成了货币。相信虚拟货币这种人造的一般等价物最后还是因其诸多优点而成为一般等价物。谁又会知道哪一天人们发现所谓虚拟货币只是一种基于某种算法的产物,不会产生如此思考呢:只有这一种算法吗?如果有其他算法,那基于其他的算法产生的虚拟货币是不是也是虚拟货币?其他算法只有一种吗?如果有无数种这样的算法,会不会产生无数的虚拟货币?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虚拟货币还有什么用呢?根据虚拟货币概念产生的年代,它更像是一种缓解金融危机的手段。到底是一种金融骗局,还是一种先进的货币形式,或者是未来的,必然结果。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只有用时间检验它了。
三、虚拟货币的作用和意义
虚拟货币的出现弱化了政府在经济(主要是货币政策)上的作用,政治对经济没有了决定性的支配权,听上去有点儿不可思议,而且政治上应该是不允许的。也许虚拟货币曾经遭到的来自各国政府级别的抵触就是基于此吧。不过现在各国政府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已经有所缓和,到底是真正认可了这样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呢,还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现仅仅需要在名义上认可其存在而实际只将其认知为一种简单的金融衍生物。能否真的成为名副其实的货币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普罗大众对其的态度,如果绝大多数人认可其为货币,并接受以其为有价值的交易对象。那么它就是货币,具有货币属性和其职能。如若不然,其只是一串没有意义的数字。从这个角度看虚拟货币更像一个哲学概念。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很多人在不遗余力的鼓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有些像中国的成语“三人成虎”。优缺点:不会产生政府滥发的情况,必须依赖互联网及P2P技术,如果某天网络瘫痪则比特币将不能继续使用。2014年,位于中国东北的某比特币矿厂的情况,“每月电费40万人民币,全天候24小时工人三班倒,2500台机器,每秒2300亿次哈希计算(230 Gh/s)。”好像更符合中国人的“投资(机)习惯”。投入了很多时间、金钱在做一件事,然后把这件事包装成一个很牛的东西,让后被许多人追捧,最后掌握这件事主动权的人,或者拥有大量这种东西的人就会成为最大赢家,赚的盆满钵满。普通参与者越来越多地被当成“韭菜”。起码从最原始的想法考虑,既然拥有了这个东西,起码不会让它的价值下跌。
总之,“虚拟”的重要是在于它的内在价值问题。也就是说,虚拟货币代表的价值,与一般货币代表的价值具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货币问题是现代性范畴的问题,虚拟货币则是后现代性范畴的问题。二者的不同是我们当前也是日后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