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做法
2018-11-17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云南省民族学会昆明市民族宗教委联合调研组
□ 文 /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云南省民族学会、昆明市民族宗教委联合调研组
近年来,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作出的“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指示精神,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按照以城市社区为基点,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构建服务平台为抓手,以保障合法权益为重点,以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的城市民族工作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化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促进城市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典型引路,扎扎实实开展民族工作,在经济、文化、民生、社会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形成了民族关系和谐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民族文化多元共存、民族政策落实有效的良好局面。
(一) 扎实推进,促进城市民族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昆明市城市民族社区产业经济优化调整,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开区阿拉街道高坡社区是昆明市郊的彝族聚居地,2010年以前高坡社区居民以种植水晶葡萄为主,随着机场高速路、320国道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在高坡境内征地建设,社区的经济从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务工、经商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高坡社区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8700元增长到2017年的10048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项事业稳步推进,高坡正在开创一条蓬勃发展之路。
五华区西翥街道陡坡社区依托自身资源环境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社区产业经济。一方面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水厂、樱花谷等一批适合社区特色的绿色发展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为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昆明市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2010年以来,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呈贡区雨花街道回回营社区项目建设资金235万元,社区自筹160多万元,用于修缮社区主要道路、安装路灯、建成社区公园等,2016年至今,通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
小空山移民苗族居民小组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从龙泉镇三丘田村移民到茨坝镇花渔沟小空山地段居住。小空山地处长虫山北麓,苗族移民到这里存在饮用水困难、出行难、生产条件差等实际问题。茨坝街道办事处通过向省、市、区相关部门申请项目资金,实施了扶贫帮困、危房改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小空山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陡坡社区积极向云南省住建厅争取危房修缮资金,依托白族特色文化,对房屋及公共场地进行“穿衣戴帽”改造,通过合理甄别拆除村民破旧房屋,将陡坡民居打造为白族特色民居。每逢节日,社区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白族服饰,盛装出席。白族绣制绣花鞋、鞋垫是陡坡妇女中比较普及的一项手艺。肝生、血肠、白肉则是每年一次的杀猪宴上必不可少的白族特色菜肴。
安宁市太平新城街道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2009年,创办了市民文化学校,至今共开设40个教学班,共1600余名学员,除开设舞蹈、花灯、健美操、太极拳等课程外,还重点开设白族霸王鞭,参加学习的学员可以参与到千人霸王鞭表演活动中,激发了群众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学校还请专业教师对白族语言、扎染进行授课。学校成立以来,学员们通过在市民文化学校的学习和培训,自发到各社区各村(组)组建基层文艺活动队30余支,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华区西翥街道东村社区为做好沙朗白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在2017年举办了昆明沙朗首期白族语言文字培训班,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省民族学会白族学会的专家授课,让对白族语言文字感兴趣的中小学生和白族文化爱好者能准确地书写白文,记录白族民歌、谚语、长诗、大本曲、民间故事等白族传统文化。
官渡区矣六街道子君彝族社区打造民族文化长廊及民族文化展览室,收集子君彝族的传统生活用具、衣物、乐器,以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子君彝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提高辖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子君社区编写出版了《昆明子君人》《昆明子君彝族语言汇集》等著作,为宣传子君彝族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民族社区民生建设,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昆明市通过加强城市民族社区民生保障,提高公共福利水平。为切实解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高坡社区自筹资金300万元对房屋进行改造,新建附属设施。2017年7月,高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100多亩,将社区所属自然村的老年人妥善安置,解决了老年人就餐、聚会、娱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带动了部分村民的就业,在昆明及全省范围内,树立养老敬老以及自主发展养老产业的典范。
移民安置的有序推进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小空山苗族移民工程让苗族群众离乡不离土。移民后,全村有农耕用地180余亩,人均有耕地2.7亩,苗族移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凭借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业以及养殖业,在土地上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依托独立的村寨活动空间,苗族移民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节日庆典均得到较完好的继承和发展。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得到充分的满足,党的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和体现。下一步,小空山将继续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体验式农业、特色养殖等产业为发展方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苗寨,从而实现改善移民群众生活、弘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苗族聚居地加快发展的目的。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昆明市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出台了《昆明市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昆明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昆明市回族等少数民族殡葬管理办法》等,把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动方案》,确保2018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通过省级初检;2019年着力在打造亮点上下功夫,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四)搭建服务管理平台,拓宽少数民族创业就业渠道
昆明市各县区聚焦少数民族生活实际,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了一些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陡坡社区建设为民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和“全程代办”服务,让信息网络多跑路,少数民族群众办事少跑腿。回回营社区为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创新了 “哨兵工作法”,社区根据外来流动人口租住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分片包干,与每个流动人口签责任书,做到准确、动态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信息,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帮助解决问题,维护好社区和谐稳定。社区党委、居委会、清真寺坚持做好社区困难群众以及外来流动人口的帮扶助困工作,每年重大节日及穆斯林传统节日,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困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走访慰问。社区还成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及时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除此之外,不少地区建立了由民族工作干部、民族企业代表、民族问题专家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增强了民族工作社会化活力。
社区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昆明市以主城区民族聚居社区为重点,按照集中民智、汇集民力、服务于民的精神,以社区为载体,依托社区内资源,建立了一批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开通了少数民族热线电话通道,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建立了少数民族计生卫生室等,搭起政府、单位、少数民族的“连心桥”,让少数民族群众在社区社会化服务中找到家的感觉。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创业问题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为此昆明市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一方面各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辟联通社区企业、社区少数民族群众、街道劳动保障服务部门的通道,通过这一绿色通道为社区储备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开展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积极争取为有创业意愿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创业岗位开发补贴以及担保贷款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五)示范引领,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昆明市以“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团结好”为建设标准,选择四个主城区的重点社区开展了省市区三级联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活动。各个社区按照省民族宗教委制定的《创建城市民族团结示范社区指导意见》,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形成了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民族文化多元共存、民族政策落实到位的良好局面。
昆明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凡是重大会议都把民族工作列为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辖区内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督查考核和跟踪问效机制,为民族工作社会化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城市街道办事处设立专职民族工作助理员,在社区设立民族工作专干或联络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民族工作网络。
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亮点频现,昆明市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个社区获得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称号,10个社区获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称号。通过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进行命名、组织1万家单位参与民族团结公约践行活动,民族团结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
回回营在社区主要道路两侧绘制宣传画,完成“民族团结”墙体彩绘400多平方米,社区新增安装城市民族工作专栏30余处,利用社区宣传栏、广播、微信平台及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等宣传工具,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相关知识和重要意义。
西山区海口街道里仁社区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组成课题组对里仁回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民情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海口里仁村志》。通过建立民族文化长廊,拍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专题片,把党和国家最新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及时传达给辖区少数民族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