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魂诗人的自然风景美学
——有关李资富的诗歌阅读及潜对话

2018-11-17张德明

剑南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情感

□姜 兰 张德明

李资富写诗。他的诗,质朴、纯净、灵动,不乏意境与趣味,如一串串穿过山间薄雾而来的鸟啾,又如一条条奔腾在八百里川西北丘陵的江河,充满着无尽的生命力与自由的张力。李资富从小就生活在绵阳这块曾孕育出中国最伟大诗人李白的热土上,自小便怀揣着成为一名诗人的梦想,写诗于他既是无限才情的迸发也是内心炽热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无比熟悉这片养育着他的土地,正因如此,他的写作多以乡村自然景物作为兴发对象,他诗中所描写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如此传情,拨动着读者内心那份最为隐秘的乡愁。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诗人选择用诗歌这样宁静的方式调试着内心的速度,不断思索着高速发展的城市与自然乡土村庄共存的途径,从而触发了诗人来自灵魂深处最澄澈也是最真实的感受。诗人笔下的城市与乡土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诗人能以自然的诗意栖息在繁忙的城市,又能不断地向自然乡土汲取诗歌创作的源泉和营养,使其诗歌既饱含遣情自然的现代诗思又不乏追慕古雅的情感旨趣。

一、诗意的自然风景描写

阅读李资富的诗歌,不由让人觉得好像是闯进了一片安静祥和而又亲切可爱的田野,那些小桥流水,那些清风明月,那些袅袅炊烟,那些春日阳光,那些蓝色的风与紫色的蝴蝶……都通过诗人的眼睛一一呈现给了读者。他将这些人们熟悉的意象和景观抽丝剥茧似的一点一点地展示出来,融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于一体,使得他的诗歌在空间上更为灵动,情感上更加平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去享受自然。如《月夜,呼吸五分钟的宁静》写到:“初雨新去。一抹月色,浸润天眼/麦地上的鹰,褪去钢爪利牙/以鸽子的姿态,随风而舞/田埂那朵槐花/穿越翠叶绿枝的记忆/溅湿秧苗明净的沉默/铁线草,以铁的品质和人格/挽着一条小溪/挽着一条泥泞的小路/走向远方”。初雨的惊喜,月色的空灵,田野的宁静,苍鹰的翱翔,这些美好的景色不仅仅存留在乡间田野上,诗人更是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思对自然万物进行诗意的书写,将这些安静而又鲜明的自然景色和勃勃生机通过欢快的节奏与韵律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是诗人灵魂与世界万物对话的结晶,是诗人在观察种种事物后所得出的感悟,记录着世间那些美好和纯粹的感动。在阅读李资富的诗歌时,我们可以隐约地感受到文本中有一个不断移动的“观察者”,他带领着读者去领略乡野的草木、天空的湛蓝、三月的春风、自行车的落寞以及母亲的温情。诗人在《三个人的月亮》的前半部分写到:“女人的夜晚/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清亮的月光/在桥下缓缓流淌/当农具栖息在屋檐下/鸡猪牛羊进入了梦乡/女人就伏在桥栏上/深情地凝望”。诗人先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在月光的映照下,古老的石板桥下静静流淌的河水熠熠生辉的美好景象,细致地勾勒出一幅宁静清幽的月夜图,接着通过描写农具、家畜的状态间接地表现出了时间已是深夜,本应该是进入梦乡的时刻,可石拱桥却还有一个女人在深情地凝望。这样美丽的景象让读者沉浸于其中,可随着诗人的视角的转变,一下子就让读者不禁思考:这个女人是谁?为什么她还在石拱桥上独自凝望?诗歌的下半部分则回答了读者的疑问,“溪水中有两张脸/一张在山外的学校里/一张在山西的煤矿/学校里的被盖/是否已掀开了/山西的煤矿/是否会塌方/湿漉漉的女人/很想很想变成/月亮”。原来这个女人是一名妻子同时也是孩子的母亲,她的孩子在山村外学校求学,她的丈夫在山西的煤矿务工。白天她独自一人承担着家中繁重的农活与家务,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才有空闲去思念她的丈夫与孩子,挂念他们是否一切都好。诗歌以“湿漉漉的女人/很想很想变成/月亮”结尾,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出了人性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就是和亲人团聚的希冀,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文中诗人巧妙地将 “月亮”“石拱桥”“女人”“学校”和“煤矿”这些散点意象进行巧妙地连缀,依靠着长短句的平滑推进保证了叙事的完整性,文思娴熟,一气呵成。诗人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不仅展示了山村景观的自然之美,更是具体表现出了现实生活中在面对丈夫外出务工、孩子外出求学的情况下,山村女性一个人在家操劳家务的那种勤劳、勇敢和坚毅之美。乡村月夜所呈现的自然之美再由人性光辉点亮,方使整首诗歌散发出鲜活之气。

从李资富的众多的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观中蕴含的那种宁静与安详充满着敬意,诗人笔下的自然乡土既是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是诗人的灵魂归处。诗人尊重自然,不干预万物的内在规律,倡导为古典自然美学赋予当代的品格,追求人与自然相映成趣的意境。《看一株酸枣在春天发芽》中一枚小小的酸枣在城市的红墙中悄悄生根发芽,吸收着阳光、空气以及根下微薄的养分开出娇小的花朵,他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却迎着天空高兴地舞蹈。树木的旺盛生命力让人为之惊叹,这种人生等待展示的过程,诗人通过“旁观者”的眼光将这个过程兑换成了诗歌的吟唱:“清晨,看这株酸枣发芽的过程/有十八亩稻田想拱开水泥/打开一把锁/有来自灵魂深处的风/大声吟唱一首诗或歌”。这不正是泰戈尔“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吗?另外在《掠过春天的发际》《白蝴蝶》《晨光》等诗中,自然万物遵循自然的轨迹活出各自的模样,它们都体现了诗人敬畏自然、拥抱万物、但在灵魂深处又能维持自身的审慎的心态而不丧失其主体地位和对自然感悟的独立精神。正如诗人所说,“如果你没有沉思和倾听的习惯/这只手/活在想象之外”。“这只手”便是诗人关于自然的审美情趣、捕捉美的敏锐触觉和热爱生活的拳拳赤子之心。

二、细腻的内心情感书写

诗歌的本质是诗人内心世界和外部宇宙以语言形式的沟通,是诗人真实感知世界后真诚的反映,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灵魂对话的写照。诗歌的写作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一首打动读者的诗歌必然是饱含和反映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诗歌,一首流传久远的诗歌也应该是无论时过境迁或是沧海桑田后都能引起读者情感上高度共鸣的诗歌。李资富诗的情感抒发方式自然混成,真实可感,而无矫揉造作之态,在自由超脱的同时又不乏细腻温柔。这首先表现在诗人在选取写作对象上,李资富诗并不拒绝生活中的日常事物,那些自然平常的事物,诸如月亮、光线、彩虹、黄昏、苹果、韭菜、自行车、拖拉机、石头、蝴蝶、猫、狗……,和细致敏锐的情思让诗人在诗歌创作时轻松畅快,从而避免了无病呻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李资富总能从这些自然平常的事物中寻找到一些超越事物本身,而又恰到时机表明心迹的情感突破口。即便是写人世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这些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时,李资富虽然极少直抒胸臆介入自己的情感,但在恰当的时机,又能不加节制地喷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这也保证了主体克制自身情感的必要。

在《一个人的地理》一诗中,诗人先回忆了一九九五年自己在北川的王大叔家中受到他们一家热情招待的情景,诗人爽朗的笔调直接地赞美了王大叔家的款待之情:“他家的玉米烧酒真好喝/他家的老腊肉真好吃/他家山泉一样空灵的女儿/真漂亮”。然后,诗人又回忆了一九九八年,为庆祝自己的好兄弟志武成为了文化馆干部,一群兄弟在北川谈艺术讲人生的激情岁月:“我们喝啤酒吃卤肉/我们谈艺术讲人生/我们爬遍了县城的周围/每一座雄伟的大山”。这样美好的回忆却因那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化为永远的回忆,诗人写到“如今,山塌了路短了/县城也被埋住了/只是不知/王大叔一家可好/志武一家可好”。读到此处,相信大多数的读者都会潸然泪下,此处也是本诗的点睛之笔,虽然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但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份珍贵的友情,才使得诗人不愿去相信朋友们早已被地震夺去了生命,诗人的那种溢于言表的悲痛之情通过两句“可好”的问候,被细密地表现了出来,这种情绪的渲染可谓是恰到好处。

诗歌的创作是诗人灵与魂的交融,与诗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的经历以及时代的旋律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李资富从小就生活在川西北的一个小乡村,大多数人童年做过的事他都做过,读书、放牛、逃学、流浪;大多数文艺青年做过的梦,他也做过,写过诗、办过文学社,也教过书。他自己曾这样表述过他与文学的关系:“在摇来晃去的生活里,与文学有二十年不深不浅的情结”,用他的诗来表达就是“拾几枚星辰,捧白云一两/一眼阅尽生与死/我为诗而狂”。正因如此,他对诗歌的执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故乡的热爱,使得他的诗歌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却又融入了更深沉的情感与思想。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无疑是诗人创作的重要灵感和源泉,如《黄昏,我想擦亮故乡的名字》中“黄昏啊/就是一畦韭菜/星光割完了这茬/明天的此刻/她依旧长势良好/坐在这黄昏的深处/我想用一首诗歌/擦亮/故乡的名字”。另外在《彩虹》《那时,我轻轻捧起你的脸》《白蝴蝶》《紫蝴蝶》等诗中,正是由于细腻的感情描写,才使得诗人笔下故乡的自然事物和风景,是那样真实自然,亲切可人,和动人心弦。

三、贯通的趣味与智性

李资富自己曾说:“写诗,一定要让自己驾驭自己诗歌的诚实,一定要让自己主宰自己诗歌的命运,一定要让自己张扬自己诗歌的精神。”也就是说他的诗歌就是关于生活、生命意味的智性思考。 关于诗歌写作中理性思维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尽管历来在文学界有所争议,但无疑的是没有思想和思考的写作不仅是苍白的,而且其作品的存在价值也是短暂和有限的。“你只需好好品读茶叶沉入杯底/茶叶沉入杯底的过程/正是你拾阶而上的过程”(《看茶叶沉入杯底》)。类似这样的表述,在李资富诗歌中随处可见,这也表明李资富的诗歌的创作是一种有意味和有准备的思想和意识行为。

除了智性思考,读者在感悟李资富的诗歌得到的另一个关键词便是“趣味”。如果从文学创作理论的层面看来,单单一个“趣味”很难成为现有的某种文学理论,但当“趣味”与“智性”二者共现于一诗中,便使诗歌具体可感且生动耐读,从而延展了诗歌中独具魅力的美学维度。从李资富的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擅长于将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杂乱无章的思绪化繁为简,在看似毫无逻辑关系的生活琐事之间寻找超越常规的组合方式,并通过幽默而又不乏智慧的话语将其连缀一身。诗人在《现场》一诗中描述的就是菜市场鱼贩子杀鱼这样普通的一幕,诗人妙趣横生地表现出了鱼贩子捞鱼、剪鳍、掏腮、刮鳞、剁鱼、片鱼一系列麻利的过程,诗句语言俏皮幽默,事态现场迫近感极强。这看似平常的事件,诗人却在结尾时说“这是昨天下午,发生在综合市场的一件大事/当时现场很多人围观,却没有一个/给警察打电话”。这个“现场”不过是菜市场众鱼贩杀鱼的一瞥,但在诗人的眼里却折射出了一个沉重的时代,在这个经济喧嚣的时代,当一些意外事故来临时,人们在害怕自己会惹上麻烦的心理的主导下,往往会选择充当冷眼相待或漠不关心的看客角色。即使他人陷于险境,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伸出援手,救他人于水火。这些都不由让读者联想到了前几年的“小悦悦”等系列事件,即使当时在现场有很多人都可以及时地去制止悲剧的发生,但是他们却选择了置身事外,这些现象都引发了社会对人性和道德的反思。诗人最后那句看似玩笑的追问,其实是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情怀,看似轻松的玩笑中蕴藉着沉重与辛酸,让诗歌散发着理性的人性之美和智趣的深意。

又如在《剖开一只苹果》一诗中,诗人用水果刀剖开一个苹果后,发现有一条虫子在其中蠕动,在一阵惊惧后他幽默地说道“至少 我不担心/那些毒性很大的 假农药/把我伤害”。其中切苹果这样一件看似平淡的小事,诗人却以诙谐的笔调和智趣的口吻巧妙地反映了当下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严格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社会热点。同样在《看一截土墙的坍塌过程》《太阳鸟》《读一只麻雀死的过程》等诗歌中,独特的想象以及智性的语言,无不展现了写作者诗维运思的匠心独具和对现下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结语

从李资富诗歌创作的多年历程来看,李资富的诗歌美学已经逐步从拘泥于描写乡村自然景物走向了更加能触摸历史、社会、时代与生活的更加广阔的诗歌的题材,从简单地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转向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智性思考,其诗歌审美角度已趋向圆融、稳定。他的诗歌有着逻辑清晰和色彩明亮的自然景观意象,触及灵魂深处的人物形象和能引起读者高度共鸣的真实情感,凡此种种,不仅保证了其诗歌语境的通透大气,更是凸显了含蓄优雅的美学传统。那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语料在历经诗人的妙思加工和艺术打磨后,显得愈加清新质朴,言近旨远。或许,能够保证李资富多年笔耕不辍的源泉,正是缘于他能够随时从时代主流话语中抽身而出,从现实中挖掘美好,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以及他对理想主义诗意的坚守,就像他在《一匹飞奔的马》一诗中所表现的对诗歌写作的灵魂坚守:“环顾四周/大步向前/信念坚定,义无反顾。”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情感
诗歌不除外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台上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