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与苏轼的拒绝艺术
2018-11-17杜学峰
杜学峰
自古至今中国官员中最难过的有三关:金钱关、美人关和人情关。金钱关和美人关只要有坚决的态度、坚定的意志都并不难过;但要拒绝人情,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艺术。
在北宋元 年间,苏辙身居高位,拜尚书右丞,执掌朝政。苏轼为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身居要职,自然少不了求他们帮忙办事的。有一年,四川眉山老家来了一位他们幼时的同学刘厚盛,刘厚盛是他们所敬重的老师刘臣之子,并且经常有书信来往。刘厚盛千里迢迢从眉山来到京城(今河南开封),求于苏辙门下,并坦言来京的目的是请苏辙帮忙在京城谋个一官半职。苏辙当时既没答应也没拒绝,只是每天酒肉热情招待。忙时让仆人陪同他在京城游玩,闲时苏辙陪他叙叙家常,对刘厚盛求职一事只字不提。
刘厚盛也是脸皮薄的穷秀才,见苏辙日理万机,自己长期在苏辙家里闲呆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想苏辙的哥哥苏轼性格豪放很讲义气,且乐于助人,何不去找苏轼试试?见到苏轼后,刘厚盛言明此行目的,并把求苏辙一事也说了。苏轼听后哈哈大笑,说:“子由老弟真是古板透了,故人相求行便行,不行则罢。何故多日不作声呢?”
笑罢,苏轼便给刘厚盛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人因家贫,无以为生,便想到挖古墓可暴富。一日,他寻到一座古墓群,便挖开一座大墓。只见一人裸露身子坐在墓中,对他说:“你不知道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吗?”挖墓人很愤慨地说:“你的子孙真不孝,衣服都不与你穿一件就把你埋葬了。”杨王孙说:“所言差矣!吾欲裸葬,以返吾真,故而吾裸葬以矫世,无物以济你也。”挖墓人又挖开一墓,见是一个王。王对他说:“我乃汉文帝也,在位时就倡导节俭,宫中女子穿衣不得及地,帷帐不得纹绣,我自己也常穿缔衣,以示敦朴。其一应宫中器皿,无有金玉,拿什么来救济你呢?”挖墓人大失所望,忽见有一墓相连,于是又动手先挖开左边一墓,但见一饿死鬼坐于墓中,对他说:“我乃伯夷也,因耻食周粟,隐与首阳山(今河南襄城首山),采薇而食,遂饿死,无以应汝之求。”挖墓人叹息道:“我费了半天的力气一无所获,命苦矣。不如再把右边这座墓挖开,或许有点希望!”伯夷在墓中赶忙劝道:“旁边是我弟叔齐之墓,不要想在他那里能有所收获,你看我形骸如此,舍弟能有何物济你呢?”
苏轼幽默诙谐的故事使刘厚盛大笑不止,不再提谋职一事,遂提出回乡。苏辙、苏轼遂备特产和盘缠,并送刘厚盛到船上挥泪惜别。
苏轼将自己和弟弟苏辙与中华千年道德典范伯夷和叔齐兄弟相比,使刘厚盛不但不记恨苏轼、苏辙兄弟,反而更加敬佩。回到四川眉山老家后,刘厚盛把苏轼给他讲的故事带到家乡广为流传。
从苏辙与苏轼拒绝人情的智慧与艺术中,我们能否得到一点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