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安全需求与军队“走出去”人才培养课程方阵建设
2018-11-17李战子
李战子
军队院校在培养军队“走出去”和“一带一路”人才保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理应适应“一带一路”的安全需求充实课程和教材,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以下领域的素质培养,即战略传播、公共外交素养特别是军事公共外交素养、新媒体素养和军事外交话语权建设、跨文化交流素养、沿线国家自然社会文化法律法规概览、危机处理和公共关系、相关外语能力。文章将结合“一带一路”的安全需求,对以上部分课程构想进行简要论述。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军队参与到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之中,并在国际维和及国际护航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还在吉布提设立了第一个海外保障基地,这一切令世界瞩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让世界理解并认同中国的新形象,理解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是本文的出发点。
军队院校在培养军队“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人才保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理应适应“一带一路”的安全需求充实课程和教材,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以下领域的素质培养,即战略传播、公共外交素养特别是军事公共外交素养、新媒体素养和军事外交话语权建设、跨文化交流素养、沿线国家自然社会文化法律法规概览、危机处理和公共关系、相关外语能力。
在约翰·奈斯比特等著的《世界新趋势:“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2017)一书中,未来学的大咖们谈到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发展过程可能受到政治和经济方面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制约。一些武装冲突集中在西亚地区和非洲,客观上会干扰“一带一路”的部署,威胁中国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而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种族、宗教冲突和领土纠纷会增加“一带一路”项目面临的风险。因此他们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其实是个多角度、多维度的综合体。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构想,需要从多个角度逐一审视研究”。(奈斯比特等,2017:153)以下是对课程建设的一些初步思考。
战略传播相关课程
这里指战略传播要特别加强对不同受众的研究。军队“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要接触的战略传播的受众是多样的。特别是具体实施环节,就与国家利益的关联来看,程度不同。我们和各类受众有的进行了一定的交往了解,有的是进行了接触性的交往。从受众对我军的认知和认同来看,有了解的,更有不甚了解或者观望和猜疑的;他们的接受能力方面,有信息化能力强的,有更多依赖传统媒体的,还有需要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受众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军事公共外交方面应选取多样化的途径。在传播的媒体编码中如何考虑受众可以接受的报道模式,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如何对涉外网络民意进行引导,如何在传播中主动设置议题、利用好媒体间议程设置,如何亮出观点增强国际话语权,如何全方位适应并运用好新媒体战略传播,这一切都可以在课程中进行实战型的演练和课堂情境模拟。
军事公共外交相关课程
军事公共外交是由国家和政府授权并组织进行的军事内容的公共外交行为。狭义的军事公共外交,指的是国防部和武装部队参与的公共外交事务,以军队为主体,公共外交为主要方式,是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公共外交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部分,包括军事外宣、新媒体传播、非战争军事行动、军地互动等。通过面向外国公众的各种活动,展示特色军事文化,传播核心价值观,提升军队的国际形象。随着军队公共外交人才培养的进步,狭义的军事公共外交将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它是对传统军事外交内涵的拓展和延伸,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军事交流与合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军民互动,达到超越传统军事外交形式的效果。
军事公共外交的目标必须与国家整体外交和军事外交的目标一致,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由于其性质特殊,受众面广,内容形式复杂多样,军地综合,需与民间外交互相配合协作(也有一些地方组织和机构可以承担军事公共外交的行动)。这也需要我们熟悉全方位的公共外交。
中国的军事公共外交正在兴起和发展之中,如何在沿线各国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活动,需要在相应的课程中展开学习讨论。思路之一是从新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中学习。新媒体时代场景技术的适时体验与精确营销能够给我们开展军事公共外交以新的启示。有远见的市场营销者正在将重点从信息轰炸转向适时体验,移动技术在客户恰好有所需的时候传递适当的信息,而精确营销就是将潜在客户感兴趣的优惠信息以适当的方式精确地发给他们,可以说精细化和场景化是商业公司运营中的新挑战,值得军事公共外交学习。
鉴于以上的认识,开设军事公共外交课程,梳理其中所需的军事公共外交素养,对于军队走出去和“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善莫大焉。向世界说明中国军队的职责将落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军人肩上,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系统了解军事公共外交的领域和路径,培养相应的素养,急需提上议事日程。
新媒体素养相关课程
这关乎新的军事外交话语权建设。岳鹏在“中国开展军事公共外交的障碍和使命”一文中,谈到了三方面的障碍。一是外国公众的戒备心理和缺乏信任。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的军事公共外交受到时不时冒出来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国军队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积极的军事外交。二是美国等大国军事影响力的遏制。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会强化与盟国的军事合作,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效力。三是缺乏对象国国内民众的支持。军事公共外交常常针对外国的民众展开,由于军队和民众身份不对等,容易引发信任危机。此时新媒体外交的作用就很重要,通过新媒体传播建设新的军事外交话语权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展开公共外交。新媒体素养的课程建设我们将另撰文论述。
跨文化素养相关课程
日益增多的中国军事公共外交对交流中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并不仅仅是精通外语的问题。在跨文化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可能造成外语水平之外的问题,而对跨文化素养的基本了解可为中国军人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增添信心和魅力,对于与沿线国家日常接触中的各种交流也能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不同文化价值取向在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中都会有所体现。价值取向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整体认知,并转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在军事公共外交中,受众分为不同程度的军事相关——如外国的广大民众、外国的精英人士、外国的军人等,并可进一步细分。学习和熟悉受众的文化价值体系差异能使我们对客体有更好的把握。在世界价值概览的调查中,西方的民族中心主义视角依然清晰,我们需要在跨文化素养中加入军事文化的价值观对比和研究,把我们的军队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通过讲好中国军队的故事传播出去。
跨文化交流课程中可以就言语与非言语交际的特征、跨文化交流中的言语风格差异展开讨论。例如低语境和高语境交际、直接和间接的言语交流模式、趋向于人和趋向于身份的言语模式、自我强调型和谦逊型言语模式,等等。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语交际功能和类别也可作细致的分析,例如可有反映和操控身份、表达情感和态度、掌控对话、形成印象以及人际吸引等多重类别,还可以在课程中介绍语气(辅助语言学)、表情和手势(身势学)、眼神接触(眼神学)、肢体接触(触觉学)以及空间(空间关系学)和时间(语言时位学)的跨文文化特征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结合军事文化交流的语境条分缕析,举一反三。
“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还希望建立文化之间的互通,以帮助各国相互理解并建立互信。但是,用符合文化习惯和情感诉求的话语同异国人民沟通是需要系统学习和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的,我们不仅要学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语言,还要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这些在军事文化交流的文艺节目设置中就可以考虑进去,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就此展开生动丰富的案例研讨。
此外,跨文化交流中的刻板印象识别和歧视话语规避是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的素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习俗千差万别,容易陷入不经意表达刻板印象的泥潭,更不用说未经培训的歧视话语可能造成的误解和伤害。刻板印象即假定一个人的行为的有些方面典型地体现了他或她所在的文化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模式。刻板印象是文化中心主义的体现,是必须要防止的一种话语倾向。我们需要在课程中详细讨论刻板印象的构成、分类与例举,分析对刻板印象话语的不敏感引发的民族问题、种族问题,从而尽力避免言语中的民族、种族、地域歧视。作为扩展,可以进一步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三种态度:种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崇他主义。开办跨文化交流工作坊,展开一些典型案例分析、影视片段分析和场景设置演练等,对于军队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在跨文化交流课程中,我们除了学习个体之间的交流,还应该讨论团体之间的、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之间的交流,其实是包括了危机处理和公共关系学的内容。跨文化交流课程可在这方面针对具体而微的方案展开工作坊式的研讨。
限于篇幅,其他课程就不再展开讨论。以上简述的课程可以组成方阵,以主题为线索展开工作坊式的讨论,集中攻关。“一带一路”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其跨境发展策略,即五通。与软政策相关的两通是:政策沟通,即相关国家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共享信息的远景来不断调整目标;民心相通,相关国家间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交流等,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加深,这有利于彼此建立更加平顺的商务合作关系,更好地理解政治方面的挑战、风险和彼此的发展需要(奈斯比特等,2017:202-203),这也是其他三通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战略传播、军事公共外交和新媒体素养以及跨文化交流等课程就会涉及以上方面的交汇领域。希望本文论述的关于课程方阵建设的初步思考有助于应对“一带一路”建设安全方面的各种隐忧,有助于增强沿线国家对中国军队的信任,有助于我们同“一带一路”沿线积极响应倡议的国家休戚与共、共创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