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净土绘新图
2018-11-17陈刚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陈刚
梵净山成功申遗,是国际社会对梵净山自然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工作的认可,是我国着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也是贵州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成果,必将在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征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7月2日,在波斯湾西岸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铜仁市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是贵州省继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之后的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全省第一个独立申报的自然遗产项目。至此,贵州成为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巍巍武陵 最美梵净山
在北纬30度附近,武陵山脉绵延千里,主峰梵净山雄奇秀美。置身山中,满眼绿色让人陶醉。
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之一,也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山,被誉为武陵山脉的“璀璨明珠”,因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自然美”“生态过程”等价值,逐渐声名远播。享有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因拥有保护完美的森林生态植物,是地球同纬度唯一保护下来的“绿飘带”,被誉为最美“绿宝石”“生态孤岛”。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方圆700多平方千米,东西宽28.74千米,南北长36.74千米,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山体垂直高差达2000米以上,保留着自全新世和第四纪冰期以来的重要生态过程,有着明显的植被垂直光谱和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高达12万至18万个,繁衍着6000多种生物种类。其中,植物3819种、动物2544种,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植物49种、动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动物38种,是亚热带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栖息地,是黔金丝猴在世界上唯一的栖息繁衍地,享有“植物王国”“生物资源基因库”的美称。
砥砺前行 五年申遗路
“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多少酸甜苦辣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铜仁市申遗办常务副主任周文庆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铜仁人,这辈子能够赶上梵净山申遗、参与申遗,是我莫大的幸运。”
2013年,铜仁市委、市政府将梵净山申遗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启动梵净山申遗工作。彼时,申遗征程开启,没人想到这条路一走就是五年。
五年来,历届铜仁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全市人民,同心合力、砥砺前行,共同推进梵净山申遗。
五年来,有关责任单位以抓铁留痕的精气神和攻坚克难的执行力,全面落实铜仁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让梵净山的保护工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五年来,数百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深入梵净山腹地实地考察,反复研究、论证,修改梵净山申遗文本。
五年来,居住在梵净山周围的村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呵护自己家园。
……
为了支持梵净山申遗,铜仁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要求市县相关部门做到“凡是申遗工作开展所需要的经费,市财政给予保障;凡是涉及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凡是对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
2014年,铜仁市邀请了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保罗·威廉姆斯,自然遗产专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梁永宁等到梵净山实地调研。同年12月,国家住建部对全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的申报地进行了重审,梵净山成功保留其中。
2015年,“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研讨会”召开,会议邀请了国际和国内数名遗产专家出席。与会中外专家就梵净山申遗方向达成了共识,签署了梵净山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共识的会议纪要。
2016年,国家住建部有关领导专程到铜仁,就梵净山申遗项目进行考察后表示,住建部将全力支持梵净山申遗。至此,梵净山正式列入国家住建部申遗首推项目。
通过各方的努力,2017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字同意将梵净山作为我国2018年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审议。
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各方力量的汇聚,让梵净山自然环境及森林生态系统得以完好保存,成为中国亚热带地区极为珍贵的原始“本底”,也让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必然。
做好保护 分享申遗红利
“如何用好这个宝?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和视角来全面规划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也就是说,既做好保护,又改善当地群众的生计;不仅是脱贫,而是持续的致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说,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是一个宝!这个可了不起,是全世界的一个宝!它的成功,是铜仁市委、市政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结果。
梵净山申遗成功的喜讯传来,最高兴的是梵净山脚下的村民,大家都意识到,将分享申遗成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申遗成功后,村民杨华开办的农家乐天天爆满。杨华一家一直居住在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因为贫穷,寨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杨华不愿意离家,就守着家中的几亩地生活。2013年,梵净山申遗启动,得知这一消息的杨华一边在与寨沙侗寨一河之隔的梵净山村办起农家乐,一边为申遗考察当起了向导和义务宣传员。
“青山绿水变成了财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人更不愿离开了。”杨华说,梵净山能获得世界级荣誉就是因为有好山好水好生态,这些都离不开本地村民对自然环境的爱护。申遗成功后,大家要更注重保护环境,因为只有生态好了大家的生活才会更好。
在梵净山脚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与杨华一样,守着这方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寨沙侗寨共有76户304人,20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如今的人均年收入已达3万元。
申遗成功后,梵净山天天游客爆满,景区不得不发出客满饱和提示。
梵净山的成功申遗还直接带动梵净山脚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今在寨沙侗寨、梵净山村、云舍村,已经没有了旅游淡旺季之分,天天客来人往。
铜仁市正按照“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要求,以梵净山景区为核心,以构建环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引领,打造大旅游格局,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助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