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晒家底,监督辟新路
2018-11-17阿计
阿计
10月下旬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以及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这是国务院首次向民意机关全面呈报国资家底,向全体国民清晰晒出国资明白账。由此也标示着,中央此前所确立的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资管理情况制度的改革决策,正式开启了践行之旅。
国有资产是全体国民的共同创造和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资积累了巨大体量,已成为国民经济、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中流砥柱。然而多年来,尽管国资管理在明晰产权、理顺机制等维度日臻改善,但依然存在着底数不清、多头管理、权责失衡、效益不高、无谓损耗等突出弊端,国资人为流失、国企高管薪酬等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从制度层面加强监管。另一方面,依据现行宪法和法律,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着国资所有权并担当管理职责,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全体国民对其实施监督,则是必然的政治逻辑。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虽然已多次就国资管理议题听取审议了国务院专项报告,但仅仅局限于国资委管理的企业国资范围,涵盖所有领域国资的清晰账本始终缺失。而国资信息的不够充分透明,也必然阻碍了人大监督的力度和深度。
正因此,国资家底的首次全面公开,堪称历史性的突破。从国务院提交的报告形式看,既有全面反映各类国资的综合报告,又有集中聚焦金融国资的专项报告,由此呈现的,正是广度深度并重、回应社会关切的公开姿态。而从报告内容看,既包含企业、金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资和部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总量情况,也单列了文物资源资产等情况,从而真正亮出了全口径、全覆盖的国资明白账。尤其是,报告还囊括了各类国资的管理和改革进程,由此全景式地展现了国资的真实面貌。
国资家底如此清晰、全面地晒到阳光底下,不仅是满足国民知情权的必然要求,也为人大监督提供了信息前提。说到底,知情权只是起点,监督权才是归宿。晒国资家底也非最终目的,管好国资才是目标所在。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相关报告后,明确要求其将审议意见分解细化到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严肃处理涉嫌违法违纪行为,并于半年内报告整改情况。尤其是,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同时听取审议了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金融企业国资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重点提出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这一系列的监督姿态标示着,人大对于国资的监督,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事前调研、深入审议、限期整改、后续反馈等机制组合而成的监督链条。
当然,国资晒家底作为一项初次运行的制度创新,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就报告机制而言,如何进一步完善报告体例和结构、细化统计数据和内容、厘清国资边界和范围等等,都有待努力。尤其是,土地、矿产等国有自然资源是国资的重要基石,但由于统计技术等原因,对其资产价值核算和计量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亟待建立起相应的标准体系,以真正摸清其资产底数。
就监督机制而言,人大监督除了进一步健全动态化、全过程监督国资的制度规范,尤为重要的是强化跟踪监督、问责到底的力度。未来对于所发现的国资管理的重大问题,有必要启用专题询问、质询乃至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手段,使监督真正长出“牙齿”。另一方面,国资向全体国民晒出家底,也为全社会监督国资创造了条件。因而未来的一大改革方向,应当是积极开辟公民参与的有效路径,形成人大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合力,以确保国资归全民所有的经济属性真正落地,人民财富由人民监管、归人民享用的政治理想全面实现。
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资管理情况制度的正式构建和初试身手,开启了人大对国资实行常态化、制度化监督的新时代。根据既定的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将在县级地方全面覆盖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资管理情况制度。可以预期,这一重大的政治改革,将不仅推进国资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约束国资守住造福人民的本位,也将为人大监督、公民参与开辟全新的空间,在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留下里程碑式的印记。而在这一时代图景中,人大作为代行人民意志、监督国资管理的主力,可谓使命神圣、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