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砥砺前行
2018-11-17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课题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课题组
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在外交思想理念、战略布局和实践创新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2017年,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发力,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稳妥应对周边变局、推进全球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展现出难得的大国担当。而十九大顺利召开,更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
一、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更加开拓奋进,在思想理念、战略运筹和实践创新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全面确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纵览全局,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提出“中国梦”并赋予其深刻的世界意义;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出正确义利观,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观,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杨洁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 谱写外交新篇章”, http://news.ifeng.com/a/20170717/51447363_0.shtml.(上网时间:2017年12月1日)
(二)对外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推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对外工作全局,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制定完善重大外事管理规定,统领各方协同发力,为对外工作不断攻坚克难、胜利前行提供了强大政治保障。*同上。
二是全球伙伴关系更加牢固。五年来,中国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努力化解分歧、扩大利益,夯实周边战略依托,同时有效应对陆海安全挑战、同步协调推进维权与维稳,打造周边安全与发展关系网;构筑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加强大国协调与合作,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同美、俄、欧、新兴大国及国际组织的伙伴关系持续深入发展;*“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党的十九大的世界意义系列述评之二”,《经济日报》,2017年10月25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提出“真实亲诚”对非工作方针和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确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同阿拉伯国家构建“1+2+3”合作新格局,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取得长足发展;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创立中拉论坛,共同打造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同太平洋建交岛国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是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项目落地,我国与越来越多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4年来,“一带一路”逐渐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中国迄今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最成功的公共产品。
四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2年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后习近平主席通过联合国、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重要多边舞台多次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践行互利共赢理念,以实际行动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五是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主持召开亚信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金砖峰会,习近平主席在全球核安全峰会、万隆会议、巴黎气候大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等国际多边场合发表重要演讲,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备受全球瞩目。针对全球或区域性热点问题,制定亚太自贸区路线图、组建金砖银行、启动澜湄合作机制、提出国际能源互联网、国际产能合作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倡议,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海上丝绸之路基金等,参与制定海洋、极地、外空、网络、核安全、反腐败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
(三)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一是坚定维护领土主权。十八大以来,在南海、钓鱼岛等一系列涉及中国重大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亮明立场,敢于斗争。通过升格行政区划,实施民事陆域吹填,针对“南海仲裁案”展开国际法理和外交斗争,坚决维护南海领土主权。通过加强钓鱼岛领海巡逻巡航,公布领海基线,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宣誓维护领土主权和地区安全坚定立场。针对中印洞朗对峙,保持军事和政治高压,维护领土主权,防止冲突扩大升级。
二是坚定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针对蔡英文当局分裂行径展开各层面斗争,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打压“台独”国际空间,维护台海和平稳定。通过中阿巴塔军队反恐合作机制等举措,加大对境内外暴恐势力打击力度,遏制极端思想对内传播渗透。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提出“治边稳藏”战略思想,强力挤压达赖集团国际生存空间。先后通过《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国家情报法》等法律,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设立国家安全教育日,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对外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三是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相继同冰岛等国签署自贸协定或自贸协定升级版,启动同新加坡等国协定升级谈判,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截至2017年底,已签订14个自贸协定和1个优惠贸易安排,展开11个谈判。*参见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 http://fta.mofcom.gov.cn/.(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4日)连续保持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大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大国。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初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发力
2017年,中国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卓有成效,同时积极管控周边热点,有效化解局部紧张,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构建更加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一是主动塑造中美关系走向。特朗普竞选期间多次在台湾、南海以及中美经贸等问题上发表负面言论,当选后与蔡英文通话,引发各界对中美关系担忧。面对中美关系变局,中国既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持原则,强调“一个中国”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又稳住阵脚,妥善应对,积极塑造、引导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走向。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首次访华过程中,认可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对中方主张做出积极回应。同时,两国元首互动对中美关系发展发挥重要引领作用。2017年两国领导人成功实现互访;习近平与特朗普举行海湖庄园会晤后,中美启动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4个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中美建立起更加全面、深入的对话合作渠道;2017年底中国以“国事访问+”高规格接待特朗普,中美达成超过2500亿美元的合作计划。此外,双方领导人还于7月德国汉堡峰会、11月越南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实现多次友好会晤。在经贸领域,特朗普政府虽启动对华301调查,但双方经贸合作仍不断加深,截至2017年10月底,中美贸易额达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在安全领域,双方在美举行人道主义救援的实兵演练,美军并邀请中国参加2018年“环太平洋军事演习”。
二是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双方战略互信根基更加稳固,利益融合更加紧密。5月普京总统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峰会,明确表示支持并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7月习近平主席访俄,中俄签署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关于当前世界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三份联合声明,强调两国将携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双方还批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7年至2020年)》,全面规划中俄关系未来发展。中俄两国总理举行第22次定期会晤,决定全面加快两国能源管道建设,推进金融领域深度合作。在高层密切交往带动下,2017年两国在经济、投资、“一带一路”倡议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推进,前三季度中俄贸易额达614亿美元,同比增长22.4%;*“2017年前三季度中俄贸易额达614亿美元”, http://sputniknews.cn/economics/201710131023800852/.(上网时间:2017年12月1日)中俄两军互信合作不断加深,“海上联合-2017”军演在波罗的海和鄂霍次克海举行,增强了两国海军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的能力。此外,双方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中加强协作,共同倡导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三是深化中欧高水平合作。2017年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国领导人数度到访欧洲,中欧关系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1月习近平主席赴瑞士出席达沃斯论坛,并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7月习主席访问德国并出席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6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比利时,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出席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向世界传达中国对坚持经济全球化和促进投资贸易的双重信号。面对英国脱欧、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重大事件,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反对保护主义、伊朗核问题等全球治理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稳定阀”作用凸显。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明确提出,坚定维护既有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等主张。*“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 http://www.gov.cn/xinwen/2017-06/04/content_5199627.htm.(上网时间:2017年12月1日)
四是中国与新兴大国加强协调。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德国汉堡二十国峰会前夕举行非正式会晤,强调“金砖国家要发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谋求联动发展”,*“习近平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7/07/c_1121283460.htm.(上网时间:2017年12月1日)强调要不断提升新兴国家凝聚力和影响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2017年9月中国主办金砖国家厦门峰会,指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应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峰会还专门邀请埃及、墨西哥、泰国等国领导人参加,并召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共商发展大计。
(二)积极管控周边热点问题。2017年,面对周边变局,中国既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安全利益,又积极应对、防范事态恶化。
一是多管齐下,严防朝鲜半岛局势失控。首先,提出“双暂停”、“双轨并行”的中国方案。2017年3月,针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外交部长王毅首次提出朝鲜暂停核导活动和美韩暂停大规模联合军演“双暂停”倡议,阐述实现半岛无核化和建立半岛和平机制“双轨并行”思路中国支持安理会通过2371、2375号涉朝决议,坚决执行安理会决议,与国际社会合作管控紧张局势。中俄发表联合声明,批评朝鲜强行发射弹道导弹,不承认朝鲜“拥核国”地位。中国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维护地区稳定,既坚定反对朝鲜核试、射导,也反对美国借机在本地区加强军事部署和存在,反对韩国部署“萨德”,敦促各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二是有效管控中印边境对峙。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境进入中国洞朗地区后,中方通过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交涉,要求印军无条件撤离中国领土,向国际社会说明事实真相,并发布有关立场文件。同时,中国军队采取有力应对措施,在西藏地区举行实弹演习,国防部发言人、《解放军报》等连续发声表达军方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最终推动洞朗对峙和平解决。
三是主动引导南海问题缓和。2017年以来,南海局势出现重大变化,呈现菲律宾、越南与中国就和平解决海上争端相向而行的新局面,中国关于对话解决分歧、反对域外大国干涉的主张赢得更多东盟国家理解支持。中菲关系出现重大转圜,合作与协商成为主流,双方签署总额高达70多亿美元的贷款与援助协议,中越也加强海上纠纷管控。2017年8月中国与东盟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协议,这是继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行为宣言》后,双方在促进南海地区危机管控上迈出的重大一步。尽管美日等域外势力仍伺机在南海挑事,强化所谓南海“自由巡航”,并试图在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炒作南海争端,但受到多数东盟国家冷落,南海问题进一步降温。
三、中国方案引领国际秩序变革
2017年,在多国参与全球事务意愿降低、多边机制遭遇严重困难之际,中国以多边峰会、主场外交为平台,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凝聚起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国际共识。
(一)利用多边舞台阐述中国方案。中国高举“经济全球化”旗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指明方向、注入信心。一是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演讲,指出当前全球经济三大突出矛盾是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发展失衡,并对症下药提出打造四个模式,即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1/17/c_1120331492.htm. (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5日)二是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旗帜鲜明提出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提出“五个坚持”即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_1120340081.htm. (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5日)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三是7月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期间,习主席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强调各方携手合作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发掘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全球经济治理发出积极信号。从达沃斯到日内瓦再到德国汉堡,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二)主场外交接连发力。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取得丰硕成果。一是论坛机制化建设不断推进。此次论坛规划了合作路线图,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和行动路径,并成立论坛咨询委员会、联络办公室等,同时明确第二届高峰论坛将于2019年举行。二是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安排备忘录,论坛还邀请了拉丁美洲的智利、阿根廷两国总统以及近20位加勒比国家的部长级官员与会。三是中国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体现大国担当。中国宣布将加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未来3年总体援助规模不少于600亿元人民币;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继续增资,共同推动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与难民救助项目,为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注入强劲动力。
金砖合作再上新台阶。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中国厦门召开,峰会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取得多项成果。一是推动金砖务实合作。峰会在经济合作方面达成30多项具体成果,并朝着贸易投资大市场、货币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二是对“金砖+”模式进行有效探索。峰会期间,金砖国家与埃及、墨西哥、塔吉克斯坦、几内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召开对话会,围绕构建发展伙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夯实了金砖峰会作为南南合作最重要平台的基础。“金砖”概念首创者、英国前财政部商务大臣吉姆·奥尼尔说,金砖国家GDP占全球比重不断上升,依然“代表着新兴市场和全球未来增长的机遇”,有力回应了“金砖褪色”的消极声音。
(三)全球治理迎难而上。一是实现气候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中国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把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机遇,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6.6%,2017年前三季度又进一步下降约4%;能源结构调整也实现新进展,前三季度全国煤炭消费约28.4亿吨,同比下降了2.4%,水电、核电、风电三类电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1.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力推进,截至2017年9月累计配额成交量达到1.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现双降趋势。*“新闻办发布会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 http://www.ccchina.gov.cn/Detail.aspx?newsId=69590&TId=93.(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4日)同时,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中国坚定表达了履行承诺的立场,积极参加2017年波恩气候大会,为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等提供实物及设备援助,并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二是成为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者和推进者。中国不仅在国内推动全面发展,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从多方面推进南南合作,包括基金和财政支持、知识分享、人才培养、合作研究等。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商务部援外司负责人回应中国未来3年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等——确保合作成果早日惠及有关国家民众”,《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第7版。金砖厦门峰会上,金砖银行宣布2017年贷款总额将达25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支持。*“金砖银行2017年贷款总额将达25亿美元”,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8/31/c_1121579362.htm.(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4日)
三是在维和、反恐等国际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目前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出兵国和第二大出资国,2016年至2018年中国承担的联合国维和摊款占比超过10%。2017年9月,中国国防部宣布8000人的维和待命部队在联合国注册完毕,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奔赴任务区,联合国官员赞扬中国维和人员表现出色、纪律严明、行动高效。*“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赞扬中国维和人员‘表现出色、纪律严明、行动高效’”,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801/c1002-29441849.html.(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4日)在二十国集团峰会、金砖峰会等多边场合,中国强调与国际社会继续扩大在反恐情报、执法、能力建设、海外利益保护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四、十九大开启中国外交新征程
未来五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助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中国外交将开启新征程。
(一)新时代中国外交承上启下。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党三大历史任务。新时代中国对外战略将同时肩负民族复兴与全球发展重任,中国的大国地位与担当也将呈现出崭新面貌。未来五年,中国外交将紧密对接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求,继续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为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和布局第二个百年目标创造良好国际环境;通过与各国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践行国与国交往新路,推动国际关系形态实现突破与创新;通过促进全球性经济、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加大对国际发展合作投入力度,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更好发挥大国作用。
(二)携手各国共同应对挑战。当前,国际秩序新旧交织,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协调各方,联手应对挑战。一是共同促进国际秩序平稳演进。过去十年,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推动国际秩序加速变革。但当前逆全球化愈演愈烈,部分国家民粹主义盛行;社会信息化双刃剑效应突出,网络安全脆弱性充分暴露;文化多样化更加凸显,国家发展模式竞争更趋激烈;国际关系行为体更加多元,非国家行为体行动更难把控。对此,中国将继续高举全球化大旗,同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这些深层问题,确保国际秩序演变进程稳定有序。二是共同遏制国际危机常态化趋势。近年来,金融危机延宕影响持续发酵,国际社会“黑天鹅”与“灰犀牛”式的安全风险显著增多;中东北非危机未能根除,各方地缘争夺加剧;西方政治与社会危机升温,种族矛盾滋长;国际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危机多发,外溢效应更加突出。对此,中国将加大与世界各国沟通协调力度,在多边协作基础上更好管控危机。三是共同推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十九大获得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崭新面貌,对全球政治经济进程影响重大。展望未来,中国将以崭新姿态参与世界,世界也将以全新目光审视中国,新时代中国外交将努力扩大共识、实现共赢,推动互动与磨合更加顺畅。
(三)继续优化中国的对外战略。过去五年,中国的对外战略经历复杂国际形势的充分考验,取得重大历史成就。未来我国的对外战略还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实践中实现更大跃升。一是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主动引领国际秩序重塑,引领国际关系向更加合理方向发展。坚持维护并完善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彰显中国正能量。二是兼顾行稳致远与攻坚克难。各项对外战略宜稳打稳扎,针对新老问题加强谋划,善于谋事造势、破解难题。三是推进更加平衡的战略布局。适度加大周边投入,全面提升周边外交在我对外战略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稳妥运筹大国关系,持续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循序渐进参与全球治理,兼顾承担大国责任与大国权益;以我为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之打造成开放包容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为我全面布局国际发展合作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