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何以创造奇迹
2018-11-17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李占和
◇ 文/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李占和
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中国创造了许多奇迹,给中国乃至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可以说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仅此而言,应该也有必要予以庆祝和纪念。
一、改革开放40年创造的奇迹
1978年,我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当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56美元,当时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人均GDP平均数是490美元,是我们人均GDP的三倍多。中国在1978年底的人口是10亿,其中81%是农民,文盲众多,84%的人每天的生活费达不到每人每日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在这样的基础上,1978年至2018年的近40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5%,经济规模增加了52倍。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增长到80万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几乎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最令中国人自豪和世人惊叹的是中国的脱贫行动所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至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扶贫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基本权利的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1]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世界上实属罕见,所以用“奇迹”来评价应该是恰如其分。
许多学者、记者都用“奇迹”一词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学博士卢贾宁在2006年6月30日俄罗斯远东问题研究所和《远东问题》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圆桌会议发言时指出:大量出版物频频使用的“中国经济奇迹”,意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领导人倡导的改革开放战略的成果实施。世界经济曾领略过外表上看来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经济奇迹’,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南韩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不过,很显然,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无论是从其规模、实施方法以及改革的特点看还是从其目标和资源来看,都与世界经济曾出现过的‘断裂’的经验不同。”[2]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格尔布拉斯在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时说“不少观察家用‘真正的奇迹’来刻画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过去,人们曾用这种语汇评价过日本、南韩、台湾地区的发展成就,现在人们欣喜地用同样的语汇来谈论中国。在一个如此大的并且在不久前的过去还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发生了如此迅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增长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赢得了世人的尊敬。”[3]2018年2月25日,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刊登记者丹森·张题为《是时候对中国突飞猛进有清醒认识了》一文,其中写到“40年来,中国让7亿人脱贫,上演了史诗般奇迹,并且它还将继续迅猛发展。”[4]
二、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何以创造奇迹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的奇迹可谓不胜枚举,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在40年的时间里何以创造奇迹。对此中外学者给予不同的解释。
首先是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5月在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中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概念,并把它称为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的“北京共识”,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为理解改革开放何以创造奇迹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雷默的说法,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用物理学的术语概括为三个“原理”:第一,重新定位“创新”的价值;第二,建立一种具有可持续和平等性为首要考虑而非奢谈的发展模式;第三,坚持自主理论。[5]自此,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中国模式”。
德国学者海贝勒认为“中国模式”有七个特征:(1)中国共产党目前已进入“适应阶段”;(2)中国是分散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3)中国是发展主义的国家;(4)具有政治实用主义的显著特色;(5)中央领导层和政权拥有合法性与信任;(6)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具有越来越多的对内职能;(7)中国正在迈向自治、法治和参与程度更高的开放社会。[6]
中央编译局的俞可平教授在《我对中国模式充满期待》一文中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模式”的基本特色,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三是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中国社科院田春生着重论述“中国模式”的制度“内生性”,认为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不是依靠从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制度内生性不仅体现出‘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模式’的创新之所在。”[7]湖北省社科院刘宝三将其特点总结为:一是方向正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二是目标明确,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的利益;三是基点准确,立足于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四是步伐稳妥,实行渐进式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五是视野开阔,大胆借鉴和学习一切有益的东西,决不封闭自守。张维为教授则将“中国模式”总结为八大特征,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及对外开放。[8]
上述对“中国模式”基本特征的不同概括,不仅直接解释了改革开放创造奇迹的原因,也间接说明了我们何以必须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原因和依据。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许多奇迹,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俞可平先生认为:“关于中国模式,我们可以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一些深刻的认识。概括地说,十七大报告最重要的精神是三个‘一’: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9]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0]。1978年10月,邓小平再次强调:“我们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11]。正是基于这一正确思想,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没有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也没有像前苏联一样采取“休克疗法”的改革。俄罗斯学者罗伊·梅德韦杰夫认为,“遵循这一意识形态,是中国统一、稳固的重要根源。除了中国共产党提供给中国人民的道路和方法之外,在20世纪的中国再没有其他的道路和方法可以迅速地振兴和繁荣中国。”[12]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之所以创造奇迹还有重要的方法论原因,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本身就是实事求是。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如何保证改革的成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遵循这一重要而正确的方法论,中国才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才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任务;做出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判断。
总之,40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创造奇迹,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几点启示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改革不能改向,变革不能变色”和“全面深化改革不能犯颠覆性错误”等要求都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探索深化改革的启示。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法宝。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3]。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里程碑式的思想解放,即1978年以真理问题大讨论为开端的思想解放,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第二次思想解放是被誉为邓小平“天鹅之舞”的1992年的南方谈话,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窠臼的束缚,突破了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的错误观念,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陷入发展低谷的国际背景下实现的一次思想解放。第三次思想解放是1997年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中国目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以,习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深改组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要推动“思想再解放”。
(二)坚持“四个自信”不动摇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四个自信”,并指出,“四个自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生长出来的。从纵向看,它源于中华民族经历的百年沧桑巨变;从横向看,它源于对世界各国经验、道路、模式的参照比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之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动摇,原因就是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提出并践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指导我们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才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巨大飞跃,所以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动摇。
邓小平同志曾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制度“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总之,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四个自信”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改革开放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