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词中的常用意象

2018-11-16王晓丽

学周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诗词意象

王晓丽

摘 要:诗词中的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诗词创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主观感情逐渐与其本物相融合,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意象,其意义丰富、蕴藉深远。在学习中了解一些意象的内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诗词并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品味。

关键词:诗词;意象;常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4-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4.117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以哲理观念为目的,达到人类理想审美境界的表意之象。简而言之,意象即寓“意”之“象”,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诗词创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主观感情逐渐与其本物相融合,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意象,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其意义丰富、蕴藉深远。如“望月思乡”“折柳送别”“杜鹃啼血”等,词约而意丰,含蓄而富诗意。下面,笔者就诗词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做一淺析。

一、托物言志喻高洁

松梅竹菊莲是文人雅士抒写其品行高洁、坚贞淡泊形象的依托,古代诗人常用这几种形象来表现自己超拔脱俗的崇高品质。如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用松柏寓坚贞;陶潜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菊之淡泊隐逸,人之悠然闲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出了梅不畏严寒、气若幽兰的高洁品格。

又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将竹之清雅高洁寓人之超凡脱俗。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中竹、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由此,竹、莲也就有了其长久的隐逸高洁的象征意义。

二、留恋处满是离情

在古诗词中,杨柳常与离情别绪相交融,因为“柳”与“留”谐音,诗人往往借此来表达离别的留恋感伤。《诗经》中的《采薇》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初春之杨柳娇柔摇曳的姿态,最能触动人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愫。柳永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以柳、残月来表达词人与友人离别后无比伤感的绵绵愁绪。

古人离别常于长亭饯别相送,因此,长亭成为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长亭送别”这一说法更是流传久矣。柳永的《雨霖铃》中国“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一句,李白的《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一句,都用到了这一意象。

三、落花丝雨惹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其以落花流水寓物是人非,人情凋零的感伤。绵延不绝的流水、漫天的丝雨最能勾起多愁善感的诗人的情思,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雨丝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无尽的春水来表达无边的愁绪。

又如,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流水寓时间流逝,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就是述说一个关于历史时间与时代地点,世事沧桑和时代盛衰的故事,一个具有宇宙意识的关于永恒与骤变的故事。

四、月挂梧桐思归雁

皎月常引起客居游子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是诗人借明月抒思乡怀人之情,浓浓深情,吾心如月。

在古诗中,诗人又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来表达漂泊在外之人的思乡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中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念家之切。又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一句中,“断鸿”是指失群的孤雁,诗人都是抓住孤雁的鸣叫声,与落日、西风、寒夜、哀笳、寂静的秋空等凄清索落的意象以及书信传达相组合,极写游子客居在外、漂泊无依的悲切和孤伤。

五、浮云飘蓬羁旅情

李白诗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浮云”因漂移不定,故常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飞蓬”一词有飘零郊野、身不由己的象征意蕴,蕴含着无奈、哀愁和悲叹。李白在《送友人》中写道“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写在送别友人时的慨叹,同时也暗含了羁旅之人对家乡的思念伤怀之情。

六、悲鸟悲啼潜悲情

杜鹃,又被称为子规等,传说蜀王杜宇禅位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叫声似“不如归去”,所以古诗词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愁苦、悲戚的代名词。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词中写杜鹃的啼叫“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就是作者漂泊在外的无限感伤和思归而不得的愁情。

“鹧鸪”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也经常传达悲凉凄楚之意。比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句。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和鹧鸪的啼叫实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

七、夕阳西风寄忧怀

“夕阳”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此诗奠定了“夕阳”寓相思怀人这一主题。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就继承了这一传统,诗歌由“斜晖”以至“肠断”把女子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细腻而又深厚绵长。

古代诗歌中的“西风”即秋风。西风这一意象多表达悲凉、感伤、凄冷、萧索等意蕴。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总之,在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意义丰富、蕴藉深远的意象,了解一些意象的内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诗词并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品味。岁岁年年,日出日落,亘古不息,而人事无常,在多情的诗人笔下,它以丰富的内蕴,惹人慨叹。让我们步入诗词的丛林,细细品味其中意象的丰富深沉的意蕴。

参考文献:

[1] 许舒婷.浅谈古诗教学中“意象”[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

[2] 李云侠.浅谈古诗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J].中学语文,2013(9).

猜你喜欢

诗词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诗词之页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