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11-16刘占恒
刘占恒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标要求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及应用原则三个方面,分析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及原则。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4-01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4.085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学科地位不容置疑;小学,更是一个人进入知识文化领域的启蒙和初始阶段。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新课标中,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描述如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程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构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立直观世界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连接。为了建立此种连接,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大多以制作教具,如:形状卡片、实物等,这就限制了一些办学条件有限、教具资源匮乏的学校。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满足这些要求,迎合师生的需要,对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案例
(一)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建立抽象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抽象思维能力是学生构建其他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数学大门的第一道关卡。在传统的课堂中,抽象思维能力的构建,往往要借助于一些实物演示,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链接。这种做法固然可以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构建,但大都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体验感和代入感。因此,利用动画演示,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整个思维构建的过程,更加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构建。
英国数学家罗素曾说:“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在数学学习中,人们经常会用符号化的语言来表述数学内容,用符号浓缩的形式表达大量的数学信息。而对于符号化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较为抽象,致使很多小学生无法理解和应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入往往以讲述为主,而借助动画演示可以较为清晰地将符号化思想过程转化为可见的数字与符号的转化过程,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中,其符号化表示为:a+b=c。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往往搞不清楚为什么字母可以参与运算。利用动画,我们将a、b换做任何一个数字,当a、b代表不同的数字时,c作为其和数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样,学生就会加深对符号化思维的理解和建构。而这也建构了函数思想、数学建模思维、方程思想、代换思想方法的基础。
(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树立全面的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代数问题几何化的一种重要思想。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会逐步接触数轴。而数轴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一个集中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单独将数轴概念呈现给学生,学生会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利用VB编程语言,制作一个小软件——当鼠标指到坐标轴上某一个位置时,自动显示该点的坐标,或者该点所代表的距离。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建立参数与图像的链接,加深对函数参数变化、对函数图像变化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当教学过程由二维向三维过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展示各类立体模型,供学生观察,但由于观察角度的因素,学生所观察到的面不尽相同。由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CAD软件,教师通过建立三维模型,拖动不同的观察角度,然后让学生先用笔画出各种视图,然后教师点击不同的视图方式,让学生进行验证。这样,就可以非常快捷地让学生理解各视图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讲解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一课的时候,可以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演示出同底同高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同时圆锥体当中盛满水,然后将圆锥体中的水倒入圆柱体,会发现,当倒入三杯(圆锥体)水后,圆柱体刚好盛满。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圆柱体的体积是同底同高圆锥体体积的3倍,也由此,可以得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V=1/3 πr2h。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需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必须严谨、科学,不能出现术语错误,违背科学原则和生活常识。
(二)适用性原则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要谨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定要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范围之内。例如,在对课件之中的图片、声音的插入时要体现“物以稀为贵”,在一节40分钟的课时之中,插入声音效果的次数不要超过3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得出:在教学课件之中,40分鐘内若频繁地插入卡通声音效果超过3次,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声音产生厌倦心理,容易产生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和无意地忽略教师讲授的现象),任何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都不能超越这一能力阈值。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技术应用中建立较好的数学学科兴趣。如此,才是我们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最大贡献。
综上,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性、多元信息表达能力、动态性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用要科学合理,不能舍本逐末。我们教师不仅要会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题,更要用创新精神去创新课堂教学,让课堂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 魏洁.妙用多媒体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
[2] 吴小金.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