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引”与“导”
2018-11-16林亚锋
林亚锋
摘 要:重视对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引”与“导”,就能全面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改进教师在小学阶段教学的弊端,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本文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与“导”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4-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4.044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要求教育“从娃娃抓起”。而且,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是一个现代人与信息化、共享化的社会之间进行联系的重要手段。由此可知,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是为学生打基础的课程。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内容讲解时,必然要清楚的概念就是,这是一门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因此,教师可对学生采用点拨和引导的方式,但实际的操作练习都必须是学生自己来做的。具体来说,教学中的“引与导”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并通过兴趣的引导和激励促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更进一步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兴趣大小关系到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也是影響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玩,他们思维活跃,对新奇世界充满了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一定的情境,先从学生了解的事物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更深层的信息技术。
比如学习《初识“画图”程序》时,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是小鸟和树林之间的绘制。教师进行描绘:一只小鸟离开了树林,找不到自己的家,飞了很久路过被废水污染的小溪,大量排放有害气体的工厂,来到一块空地上。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探究,然后通过多媒体让会的学生来展示,然后教师给学生总结示范工具的使用方法。之后,教师再询问学生草坪和树木画在哪个位置,用什么工具,将草地和树木的设计在情境中一起进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活跃课堂气氛。
二、注意课程教学引导的时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不能为了追赶学习进度和学生的整体成绩在课堂上进行说教。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想法都是教师要考虑的。此外,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并找准时机对学生的操作及时加入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探索计算机课程内容。
比如在《可爱的鼠标》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电脑的各部分构建进行观察。然后,教师用一些较为亲近的语气和态度询问学生:“你知道面前的机器是什么吗?”“那么,这些我们看到的部分都是什么呢?”很多学生可能一开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回答,但是部分有经验的学生一定会跃跃欲试,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从而引导学生对电脑的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等一一讲解。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面展示给学生,穿插一些构建名称的由来,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电脑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当堂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合理设置课堂问题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性格是教师在课堂中实行“疑问”教学的基本条件。小学生通常回答问题的思路是跟随自己内心,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教师的任务,但是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要通过巧妙合理的方式将问题导入。
例如,《图文并茂赞文章》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积极回答。接下来教师展示故事:“灰太狼的生日到了,但却没有人记得它的生日。它看到羊儿们居然在为一个流浪的路人过生日,想到没人给自己过生日,它很生气,冲进羊村抓住了喜羊羊。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接下来师生一起来看故事的发展:“看,这个就是生日蛋糕,送给你!”喜羊羊马上拿出一个生日蛋糕。当故事看到这里的时候,如果能在故事中加入一些情节,整个故事会更加生动。在这样巧妙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比较兴奋,思维活跃度也很高。这样循序渐进的问题设置,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解答,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肯定。
四、适当加入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将直线记录方式进行改革的一种教学方式,适合对小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思维导图通过图形将抽象的学科内容进行具体化,并将课程的内容信息进行分层存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主题节点,在思维导图当中的中央图形是核心部分,通过中央图形的文字说明可以实现对各个细节内容的紧密联系。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不太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覆盖的内容较为宽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从而将信息之间的联系和顺序合理安置。教师通常要将传统的理论教学插入到导图中,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认识的课堂内容教授中,课程随着教师的课堂讲解最终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板书形式。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计算机整体构成的全面认识和系统记忆。这样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法,也可以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实现了加强学生记忆的目的。
五、课前课后的相关信息知识引导
信息技术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普及到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将教案、视频动画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示出来,呈现出一种比较立体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另外,学生在课堂之前的预习工作也是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的。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适合年龄特点的微课和网站,扩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范围,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深度培养。比如,创客等遵循少年儿童认知规律的网站,还有好好搭搭等。学生通过网站当中的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少儿编程、创客教育等学习体验,可以实现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引”与“导”是一项需要教师做充分准备和积累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编程、人工智能方面等进行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课下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为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耿陈培.尊重学生,点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J].新课程导学,2014(17).
[2] 包士娟,史弘文.转变教师角色,引导有效交流——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交流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