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语文:一路紧跟……
2018-11-16蔡成德
蔡成德,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江阴市首批名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阴市蔡成德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无锡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无锡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曾获无锡市优秀工作者、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一等奖等荣誉。曾受邀到山西、广东、新疆等地做讲座,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出版了《名著可以这样读》(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好课的足迹》(南京大学出版社)等书籍。
【摘 要】教学之初,珍惜自己的直觉勇敢地去试一试;教学成长期,一定要与书为伴,要尝试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教学的“高原期”,及时进修和拜师学艺,都是教师专业成长很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直觉;阅读;课程开发;进修;名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7-0076-03
【作者简介】蔡成德,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江苏江阴,2144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阴市首批名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农村职业学校执教了7年。后因乡镇撤并,我进了同镇的乡村中学,由此开始了我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一路走来,就走成了现在的样子。回首这段过往,我总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很多的好机遇。
一、跟着直觉走
我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自己相貌平平,身无所长,如何才能获得学生的喜爱?如何才能站稳初中语文课的讲台?那我只有自己多付出,力争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得到其他教师的课堂上所没有的收获。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我的语文教学就是带着学生读书开始。
首先是带着学生读教材。我刚到中學教学时,课堂上还比较流行“搬运教参”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一教学方式我内心总有一些抵触,于是我将这一“搬运工作”交给了学生,我将教参放在学生身边(教参只有一本),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讲述他们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帮助讲台上的同学解释。我主要在下面巡视,观察学生的反应,进行课堂管理。只有当学生无法达成共识时,我才会走上讲台,进行解答与小结。这样解答结束后,课堂还会有很多剩余时间,我就利用这些时间分享我的阅读经验,大声地为学生读课文、美文或是名家小说。
说实话,当时的我,并没有教改的意识,也没有觉得这就是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因为这只是我凭直觉在模仿魏书生先生的一些做法。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学生自己上课的方式没能坚持下来,还是改成我自己讲课。唯一保留下来的就是,我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为那些农村学生读书,我发现在我读书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比任何时候都要安静、专注,在朗读时我也毫不掩饰自己朗读的感受,或激动,或沉郁,或欢笑,或啜泣。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听读训练,对很多学生产生了良好影响,他们会找我来借书,有的甚至会自己去买一本。这大概算是我最早的名作导读吧!虽然当时我只是凭着感觉做着。
就这样跟着直觉走,我居然就站稳了讲台,一年后就做了备课组长。这段经历也为我后来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尝试奠定了感性基础。
二、跟着书刊走
新课改的春风终于吹到江南大地。教材换成了课标版,教参变薄了。考试也不再考课内阅读了。世界一下真的变了。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很幸运,就在这时,余映潮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开设“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专栏。我爱读书,尤其爱用抄书的方式读自己认为重要的书。于是,我就在学校图书馆每个月花上几天时间一笔一画地抄写余老师当月发表的文章。另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是刘国正先生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这本书让我眼界大开,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那么精彩。于是我开始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开始广泛搜索语文名师教学方面的书,开始大量阅读报纸杂志上刊载的名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
对于所阅读的教学理念式教学设计,凡是课内够得着的,我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演绎,然后再慢慢模仿着写教学设计。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像钱梦龙、于漪、张富、宁鸿彬、蔡澄清等老一辈名师的教学实录,我都演绎过;像余映潮、黄厚江等中生代老师的文章,我都抄写过;像窦桂梅、王崧舟等小学语文老师的著作,我也拜读过……我享受着跟未曾谋面的名师学习教语文的快乐。
我的课也慢慢上得有点像样子了。我执教的校内公开课《珍珠鸟》,根据教学实际撰写的文章《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珍珠鸟〉教学札记》,2003年10月20日在《语文报》(初中教师版)发表。我第一次写这类文章,没想到就变成了铅字。随后,我参加无锡市教学新秀评比获得优异成绩,参加县市的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我成了江阴市语文中心组成员,也评上了高级教师。
跟着书刊走,我走出了那所乡村中学,走进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初中部,并且不久就做了教研组长。
书籍垫高了我的起点,开阔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的内力。但是书籍是所有人的财富,只要我们愿意,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
三、跟着课程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的地位越来越被看重。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初中部在2006年就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我原先在乡村中学所进行的听读尝试,就成了一个有效的切入。但如何做到在全校推广,就需要探索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于是我们开始了对阅读课程的开发。在江阴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徐杰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开发出了名著导读的四大课型——“陌生化状态下的导读”“初读指导课”“交流分享课”“重读深化课”,让原本玄妙的名著导读,可操作性变得更强,更加具有可推广性。同时我们还制订出一份三年一贯的书单。全教研组教师合力编写了第一本校本教材——《名著新读》,这本书后来荣获了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二等奖。“名著导读课”也因此成了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先后荣获无锡市义务教育学校特色课程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二等奖。我在江苏省名著导读专题研讨会上的论坛发言《名著导读的校本课程建设》,受到与会者的好评,荣获一等奖。为了进一步将我们的名著导读经验加以总结推广,我主持编写了《名著可以这样读》,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段长达10年的名著导读课程开发历程,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好的课程,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我个人带来了成长和发展,助力我评上“江阴市首批名教师”。我先后在江阴市和无锡市为教师做名著导读课的专题讲座,介绍名著导读的做法,我本人因此被评为了“江阴市首届最美阅读推广人”。
课程开发类似于任务驱动,它可以有效助推我们的成长,可以使我们的教学理性得到充分的提升,可以促进我们知识结构的优化,甚至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方式发生转变,促使我们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教学。
四、跟着专家走
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只靠自我摸索总是不够的。为了给自己充电,我报考了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教育硕士,并选择了文本解读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很幸运,我遇到了刘祥安、王家伦、陈国安等老师,在跟着这些老师学习的日子,我感觉到了有专家指导的学习是多么的快乐,可以与这些专家教授零距离请教问题,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為了突破自己在文本解读方面的瓶颈,我开始撰写课文文本解读稿,每一个假期就写好下一个学期教材中主要文章的文本解读稿,然后向专家们请教。这种专家教授指导下的专项式训练,与自我摸索的阅读学习不同,这既是一种备课,也是一种训练,更是一种研磨。正是这种研磨,让我的内心越来越充实,让我对教材越来越熟稔,对类似于“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类名言有了切身的体验,对朝着“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的目标迈进越来越有信心。
3年的教育硕士学习,我的文本解读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教学内容选择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专家的指导,可以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变得更加规范,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明显提升,也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投射到学科的最前沿。
五、跟着名师走
随着教学探索的不断深入,想要寻求与“尺码相同的人”同行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黄厚江老师到江阴设立工作站,我有幸成了首批学员。与一群热爱语文的人一起前行,我不仅可以与同伴切磋琢磨,还可以得到黄老师的指导点拨。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充实。
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我开始了在工作站的学习。听了黄老师“本色语文共生教学”的讲座,我从“言意共生”中,领略到了黄老师是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落实到课堂之中。从他“教什么和怎么教同样重要的”论断中,我参悟到黄老师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深层次的思考。
黄老师要求我们每人申报一个研究方向。我针对自己的弱点,申报了“语文课堂活动研究”,为了便于操作,实际的切入点选了两个:“追求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和“探求语文知识与语文活动的共生”。针对上述两点的思考与实践,在工作站的一年半里,我利用一切机会提升自己。2015年5月中旬,我代表江苏省到武汉去参加全国中语会举行的“全国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我采取了立足“知识与活动的共生”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最终拿到了一等奖。当然,如果没有黄厚江老师的悉心指导,这一切都不可能。更难忘的是,黄老师曾经为修改我的一篇文章,电话指导我8次。黄老师不仅仅教会了我如何教语文,更是用身教教会我如何做一名高品质的教师,如何做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
在名师面前,我深深感受到什么叫作优秀的教师,我也深深知道自己距离“优秀”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不管前面的路多么漫长,我都义无反顾,一路向前,因为我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