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四核目标”素养考查的高考地理试题探析
2018-11-16冯小杰罗华明
冯小杰 罗华明
摘 要:2018年高考地理江苏卷1~2题以文献古籍为落点,以“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为依托,优化问题情境,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之下,让考生身临其境,考查乐于探究、求知求真的品质,引导高中地理教学和考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凸显地理学科特质,致力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关键词:江苏省;高考试题;核心素养;考查
【真题再现】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 1月~5月 B. 5月~9月
C. 9月~12月 D. 11月~次年3月
【解析】1.根据题干所述“无冬夏之异”,说明该地区全年气温差异不大,再结合该地区“无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可以推断,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农田可以随时耕作,没有季节限制。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不会草木常茂,A项错误;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B项错误;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不可能草木常茂,D项错误;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为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符合《佛国记》的叙述,故C项正确。
2.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动力来自盛行风,从耶婆提国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方,若遇到偏南风,可以顺风而行。每年的夏半年,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东亚地区吹东南风,故5月~9月这段时间最为适合,B项正确。
该组试题以古籍文献《佛国记》旅行见闻为背景,通过文献记载描述,配以区域示意图,再现历史活动情境,巧妙设置问题,将地理核心素养渗透于试题之中,实现高考地理命题从“三维目标”的能力立意到“四核目标”的素养立意的跨越变革,让地理素养水平有了考核评价的抓手、细化量化的指标,对学生素养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按图索骥 彰显区域认知
区域是问题情境的载体,问题情境的好坏关乎试题设计的成败。近年高考命题者在情境的选择上可谓下足功夫,精挑细选,各种类型的新情境不断出现。本题通过古籍文献《佛国记》记载,还原法显求法路线,通过“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描述区域特征,颇具人文情怀的出场让区域“物境”承载了丰富的地理“情境”,对试题涉及区域的认知是顺利解答该题的基础。
第1题要求寻找符合“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特征的区域,区域认知是解题的基础,需要按照线索去分析解题。首先需要了解区域的空间尺度,确定试题中涉及的印度河上游谷地、帕米尔高原、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塔里木盆地的空间尺度,然后再来认识区域的位置、区域特征,确定“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确定“田种随人,无有时节”。试题命题具有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为线索,强调应用分析、比较、联系等方法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区域认知的思维过程进行了考查。
二、多维整合 激发综合思维
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显著特点。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形成于各个地域系统,每个系统均由各种因素联系、组合而成,并随着时空的变换动态演变。高考地理经常利用地理学综合性特点,多层次、多维度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本题中“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时间”的解答,需要从题中提炼气候、季节、地域范围等有效信息,这就要求考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地方综合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全面分析解答。
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动力来自于盛行风,需要分析航行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联;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航行线路涉及的区域为东亚与东南亚的部分区域,需要分析气候特征对区域特征的影响;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航线涉及区域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从耶婆提国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方,最适合的是遇到偏南风,可以借风顺行,由此确定返航时间。解答的关键在于利用综合思维,对问题情境从要素、地方、时空的角度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与推理,建立与地理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寻章摘句 培植地理技能
“以区域为载体,以图文信息为媒介,考查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的命题方式在近年地理高考中被广泛应用,该方式能较好强化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本题引用古籍章句“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为信息媒介,让问题情境饱满而有内涵,解题需挖掘章句中的有用信息,串联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梳理“地”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思维“链”。
试题解答从“无冬夏之异”提炼信息“该地季节差异小”;从“草木常茂”提炼信息“该地水热充足,草木茂盛”;从“田种随人,无有时节”提炼信息“农田可以随时耕作,没有季节限制”。综合分析提炼所得的信息,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或热带雨林气候。试题解答将地理判断以适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利用已有地理判断推导出新的地理判断,从而实现培植地理技能的目的。
四、大道至简 明晰人地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基本价值观,人地观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理解人地关系的基础之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本题虽没有直接考查人地协调观,但将人地协调观渗透融入试题之中。
第1小题中“田种随人,无有时节”是农业生产为适应地理环境特点,经过长期磨合形成的较稳定的、区域性的农业活动方式。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因地形平坦,全年高温,降水丰沛,此处“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符合人地关系协调观。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田种随人,无有时节”与这三地人地关系不符。第2小题航行时间的选择,则是考查人类对盛行风的利用,将地理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渗透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大道至简,将人地协调观渗透融入考题之中,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明晰人地关系,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