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现状及实践探索*

2018-11-16郭娜全绍华赵耀张珂嘉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8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郭娜 全绍华 赵耀 张珂嘉

摘 要: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高等学校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志愿服务中的坚实力量,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精准扶贫,是政府扶贫力量的得力助手。高校志愿服务作为精确扶贫政策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的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高校志愿服务开展的时间较短,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探究精确扶贫视阈下辽宁高校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

一、 辽宁高校精确扶贫志愿服务问题及现状

高校志愿服务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有着突出的贡献,还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开展的时间晚,目前,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高校志愿服务的研究多是对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两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缺乏对其本身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也就相应出现了缺乏保障机制,重视程度不够,培训机制薄弱,未深切体悟志愿服务的精神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精准扶贫组织管理机制和社会服务协调保障机制, 加强学生价值塑造和动力激励,将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等方法来实现。

(一)缺乏保障机制

目前,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相对于前几年,我国志愿服务状况得到了党中央的极大重视,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对于志愿服务的定位仍比较模糊,一旦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突发问题,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各个地区对志愿者及志愿者活动的保障标准尚不统一。

(二) 重视程度不够,培训机制薄弱

大学生群体尚未步入社会,缺乏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差,对于突发情况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应对。很多大学生只是出于热情、受到鼓舞,并未考虑到将要面对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是哪一个,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想当然地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之中去,从而也并没有为了志愿服务活动而去主动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加入志愿者组织后,由于大多数高校对志愿服务教育培训认识不准确,缺乏培训的长效机制,难以满足志愿服务开展的需要。

(三) 未深切领悟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者对于其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理解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虽然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大多数青年志愿者们缺乏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刻理解,甚至有部分学生的理解仅限于打扫街道、整理图书等,出现了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存在偏差的情况。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得到素质学分。加之高校本身也欠缺對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因此不能正确地引导和鼓励大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是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问题解决策略

加快志愿服务保障的立法进度。新修订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注册志愿者的管理工作,也阐释了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2017年12月,《志愿服务条例》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法规,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和扶持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并依法查处以志愿服务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设立相关法律条例来保证志愿者群体相关权益,规范志愿者活动和行为的标准,但仍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的、权威的的法律。学校应响应社会各界的号召,促进志愿服务立法,出台更多支持政策、鼓励政策的细化方案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只有保护好大学生的相关权益,他们才能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积极参与活动。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团队管理机制。学校应施行弹性化的内部管理体系,让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内部人员各司其职,这样既使得成员管理井井有条,同时也减少了因内部成员臃肿以及程序琐碎而产生的压力和矛盾。最后,在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内部施行弹性化的岗位轮换制度,这样能够缓解因重复工作而产生的烦闷情绪,使每位志愿者能以最佳状态面对服务项目。

明确志愿服务理念。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加快志愿服务精神的普及,例如: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刊校报、讲座、活动等。高校积极开展和推广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在传达志愿者精神的同时,还原志愿服务的实际过程,培养志愿者的服务精神和理念。

三、 精确扶贫视域下辽宁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研究——以**大学为例

(一)教育扶贫方面——研究生支教团

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从1998年开始组建,1999年开始派遣。2013我校成功获批为全国高校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单位,先后有18位优秀志愿者奔赴甘肃省进行支教服务。我校学子在圆满完成当地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公益扶贫。与清华大学共同服务在甘肃武威州地区的我校支教团志愿者代表王晨阳,在一年的支教工作中面向社会发起公益扶贫助学活动10余项,筹集物资达20余万元,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当地高度赞扬,被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二)物质扶贫方面

1、经济资助

为贫困学生捐款设立的校级助学基金,旨在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顺利完成学业,成才报国,至今已连续评选14个年头。我校对“爱心助学奖学金”获得者和校“自励自强标兵”进行表彰,并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希望他们作为贫困学子中的优秀代表,在学习、生活、科研、社会工作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彰显当代贫困学子坚忍不拔,奋发图强的崇高品格,并激励其他贫困学子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暖心工程”作为我校资助系列工作的重点之一,每年都会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为全校孤残学生和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发放保暖内衣。

2、 勤工助学

我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由贫困学生承担各教学楼教室的晚间清扫工作,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既能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也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提升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思想品质。

(三)心理扶贫方面

贫困生由于学业、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我校为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给予了贫困生抒发自己内心情绪的途径。引导他们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塑造阳光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四)公益爱心扶贫方面

我校推动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红十字会在各学院建立分会,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我校共有1127名同学获得“大连市星级义工”称号。志愿者们走进街道社区开展公益, 敬老院、儿童村助老扶幼。红十字会连续五年负责组织开展献血工作,400余名大学生志愿参加,累计献血总量90多万毫升。学生会联合社团每年组织爱心义卖、寒冬送温暖活动为我校贫困学子送去温暖和关怀;开展的玉山环保行、星星乐园儿童节献爱心、“心连心”党群服务驿站等公益志愿服务将爱心持续传递。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批准号:L17DSZ021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