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8-11-16郭俊伟
摘 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及主动求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汇市场对我国商业的经营日益重要,本文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历程、提出了对商业银行应对机制改革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商业银行
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历程
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历程总结起来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199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可以视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开端。自此,各外汇供需企业不再直接进入外汇调剂中心进行外汇交易,而是通过商业银行买入或卖出外汇。银行取代企业成为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初期,商业银行提供的汇率产品仅有即期结售汇业务,在汇率管理方面也只是较为单一的牌价制定和外汇市场平盘及周转限额内的头寸管理。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可视为人民币汇率真正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标志。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1、参考收盘价决定第二天的中间价;2、日浮动区间±2%。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迈向浮动汇率的重要一步。
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后,汇率波动幅度加大,频率加快,以及相继出台的扩大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方式,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允许掉期交易、推出利率互换业务、扩大日浮动区间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给我国商业银行的業务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造成的汇率波动会增加银行客户的汇率风险,使各行各业的成本和经营出现分化,进而间接地通过银行的授信业务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状况。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对汇率的预期,还会影响银行客户贷款需求的币种结构,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币种结构。
(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使银行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该企业财务状况,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产生影响。加上汇改后汇率的大幅波动,银行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与日俱增,这些客户的外汇风险和损失可能会转变为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损失,增加银行授信业务风险。
(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存贷款利差,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很小。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后,交易期限放开、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扩大、金融衍生品不断创新,资本流动开放力度加大,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中间业务也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利润的增长点。
①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后,企业和个人对外汇有关的理财产品的保值和增值的理财需求增加,尤其是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的政策放开,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特别是境外理财业务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的影响
金融衍生品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复杂化、高端化,引发了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衍生产品因其创新过快,远远超出了现有监管体制可以容纳的框架,场外交易、非标准化、不透明等弊端显著,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可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冲击。
2.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加商业银行外汇流动性风险
人民币的波动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外汇流动性风险,纠其原因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来源紧张以及日益增长的外汇需求,因为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升值趋势,商业银行外汇存款增幅放缓,居民储蓄存款出现持续负增长。这是因为在市场出现外汇汇率上升预期时,人们会推迟结汇,外汇存款相应增加;反之,在市场出现外汇汇率下跌预期时,结汇业务量持续上升,外汇存款随之下降。相对企业存款而言,居民储蓄存款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更大,因为企业为了满足日常生产和经营需要,即使预期人民币会升值,也必须保持足额的外汇存款以备随时支用,而对我国居民而言,持有外汇目的无非是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前者用于留学、旅游支出的明确用途,后者是在预期外币对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持有外汇以保值。
(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加商业银行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Exchange Risk),又称汇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这其中,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包括: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这三种。
3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对策
具体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优化本外币资产负债配置
我国商业银行应优化本外币资产配置,合理调配本外币资金在各项资产负债中的比例,有效监控外汇风险敞口,尽量规避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外币存款受到抑制,而外币贷款需求却持续增长,使商业银行的外汇流动性风险,外汇敞口风险不断增大。商业银行应该注意加快对外汇理财业务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双币卡和国际卡产品,努力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外汇现金管理服务,稳定和增加外汇存款,防止外汇存款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外币贷款质量,控制外币并密切关注贷款规模,商业银行要具体分析汇率制度改革对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和客户结构,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并密切关注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尤其是那些对汇率变动敏感的传统出口型企业、国际化定价行业、进口替代型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
同时,商业银行要有效控制外币贷款规模,特别是控制中长期外币贷款的规模,适度增加外币融资的币种,把外汇存贷比严格控制在85%的警戒线以内,防范外汇流动性风险。
3.2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汇率风险监控能力应贯穿于整个外汇业务的全过程。全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外汇风险管理经验,尽快建立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应对汇改后不断加剧的不定因素。
3.3积极开展境外理财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推出的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新政实现了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重大突破。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啟航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契机、新的业务领域、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收益总是与风险并存的,我国商业银行应捉住契机,研究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则。加强投资组合管理,努力提高理财产品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同时要抓紧对现有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需要的调整和完善,以提高风险监控能力,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控制风险,获取收益。
3.4加快衍生产品市场建设
为加快我国衍生产品市场建设与发展,提出以下一些意见和建议:首先,就是加强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是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建立高效的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体系,促进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制度安排,尽快推行市场协议的标准化,促进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其次,则是提高外汇衍生产品的自主定价能力。自主制定合理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外汇衍生产品报价,减轻对少数商业银行报价的依赖。最后,还是人才的培养:我国商业银行要大力引进和挖掘能操作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外汇衍生产品交易需要三方面的人才,即交易人员、研究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
参考文献:
[1] 舒力 《汇率弹性与管理弹性_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中国外汇》2008(12)
[2]连平、周坤平、仇高擎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中国金融2005(21)
作者简介:
郭俊伟(1990-) 男 汉族 籍贯山西省大同市
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投资银行部职员,研究方向: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