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
2018-11-16廖仕源
廖仕源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器的使用越来越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对电力系统的容量、压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技术对于智能电网建设十分重要,并逐步成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电网运行方式、接线等方面都有所改变。例如电网交错接线,会对保护定制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系统更为复杂,所以,重视对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会对智能电网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智能电网结构分析
在传统电网系统模式中,常见的电网结构包括环形线路、星型线路以及总线型线路等,下图为等效模型。
这种模型结构运行简单,每个电源的流向属于单向形式,因此方便实现电流保护等,也是目前广为人知的电网结构。对于智能电网来说,网状结构即可为用户点,也可为电源点,而且电流流向也是双向。除此之外,分布式电源也是其中的一点,能够分理处系统,从而自成一个独立的微网。等效图如下:
在实际中,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结构模型运行时具备不确定性,會使运行期间的阻抗出现多元化,很难对传统的过流保护进行鉴定,不能形成单独保护。针对于此,要找到有效的保护方案,使之在运行时不受变化的影响。
二、继电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是第一道防线,能够保护电网安全运行,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大电网对继电保护要求较高
在实际中,智能电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特高压大电网,会对继电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如果特高压大电网出现故障,除了会出现大量的谐波,而且衰减速度比较缓慢,会对保护动作的可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电压传感器在特定条件下,传变性会迅速下降,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误动作的现象发生;对特高压大电网线路来说,分布电容会对参数保护造成负面影响。
(二)电子设备影响故障电流
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子设备数量持续增加,这会使电流分布出现变化。例如,FACTS元件的位置会对参数调整发生变化,会对电网短路电流分布造成影响;保护问题仍然非常明显,会使直流系统出现故障。
(三)网络拓扑的多变,进一步缩减了保护生存环境
以目前主保护来看,虽然正在逐步完善,但受到网络拓扑的干扰,会给后备保护造成不小的影响。为了保证其可靠性,要按照既定的配置进行鉴定。传统的后备保护,通过本地信息构成功能模式,在处理网络拓扑多变问题时,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对目前的停电事故进行分析可知,由于后备保护的限制条件,会造成系统快速崩溃。也就是说,整定配合十分复杂,具备长时间的动作现象,不满满足系统运行中的切除时间,会威胁到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网络拓扑多变的影响,不能跟踪模式变化,在保护方面,选择性、灵敏度等不能进行兼顾;此外,对于故障与切除故障后造成的负荷过载难以区分,这会造成连锁跳闸故障的发生。
三、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措施
通过上文对继电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结构优化整合
通过传感器设备,对输配电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将所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对数据进行比对,能够对保护功能进行远程监控。对于继电保护设备来说,不仅需要采集保护对象的运行数据,还要采集运行设备的参数,通过应用此方式,能够甄别故障原因,确保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前提下及时排除故障;除此之外,还要能够立即回复系统,防止出现大面积停电的现象。通过监控系统对保护对象进行分析,及时调节保护定值,使其满足动态变化,实现保护措施。
(二)应用通信技术
要确保继电保护的有效落实,需要建立完整的通信系统,这也是当前建设智能电网的基础。智能电网利用高速通信系统进行自我监测,在继电保护时,利用此方法能够检测干扰,并对信号进行潮流分配,防止出现大面积停电的现象。
(三)应用参考量测技术
参考量测技术是将测量的信息转变为数据,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各个层面。利用参考量测技术,能够规划电力系统,并给运行人员提供参考,包括功率因素、电能质量等,还包括元件温度、故障定位等数据,进而提升继电保护的效率。
(四)应用控制、决策支持技术
通过控制技术能够预测电网,并根据此选择适合的技术措施,消除电能中的扰动。通过应用控制技术,能够控制智能电网中的有功与无功功率;通过诊断技术,能够引入专家系统,对其进行自动管控,让智能电网实现自愈功能。还可通过决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简单化,使运行人员能够清晰的观察,通过动画技术等,对问题进行处理。
四、结束语
在智能电网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会提高节能效率,是供电更加安全、可靠。但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要提升继电保护,才能保证供电质量,确保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勇军,赵玉梅.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