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技术转移多边平台研究与设计

2018-11-16刘伟刘世洪秦薇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8期

刘伟 刘世洪 秦薇

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迈入转型阶段。科技力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技术转移多边平台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迅速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然而,在众多的技术转移多边平台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不能精准、及时的发现以及提供供需双方需要的信息,成为众多问题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准确的利用并且改进个性化推荐算法,将其利用于技术转移多边平台之中,提高平台的科技成果转移效率,成为笔者以及众多学者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技术转移多边平台;个性化推荐算法

1 研究背景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快速进步,一部分高精尖端科技甚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用于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各机构也先后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了不同的技术转移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因为各自的局限性,对于促进和提高全国的技术转化效率效果甚微。基于此,本文提出和设计了一种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技术转移多边平台,为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

2 我国技术转移平台现状研究

2.1 多边平台理论研究

多边平台是在双边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延伸而来,以“平台”为核心,将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区别的多方群体聚集在同一电子平台上 ,通过产品、技术或服务促进各方直接互动,并由此创造价值[5]。交叉网络外部性是多边平台最显著的特征,一方用户的收益取决于平台其他方用户加入该平台的的规模,平台参与者规模与服务于每一个参与者的边际成本成反比,用户临界规模是平台演化的关键,因此正反馈机制下的规模经济可以明显提高准入壁垒。

2.2 技术转移平台现状研究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支撑下,目前我国涌现了一大批技术转移机构或者平台。按创建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院校性技术转移平台、区域性技术转移平台和国际性技术转移平台。院校性技术转移平台以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中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代表,它们一般是由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筹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一般充当技术的提供方,通过技术转移平台,促进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

2.3 国内技术转移平台存在的问题研究

虽然我国在技术转移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递增,多种不同类型、不同作用的机构或者平台被建立,但是这些机构或平台质量以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良莠不齐,技术成果转化率提升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平台参与方交流互动能力较弱。通过对国内一些知名的技术转移平台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平台主要功能只是信息的展示,供体提供技术信息给平台,受体入驻平台查看信息,这一信息传输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供体提供的信息有可能不完善,另一个是受体在对信息的理解上有偏差,这就导致了供体和受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削弱了平台存在的价值。

第二,平台是单边市场,平台的参与方数量有限。国内绝大部分技术转移平台都是单边市场,尤其以院校性技术转移平台表现最为突出,他们并非以平台为核心,而是以自身技术或成果为核心,其他供体无法入驻平台导致平台的专业领域受限,进一步导致受体参与意愿大大降低。

第三,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术业有专攻,技术受体并不一定掌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技术供体也不一定了解知识产权或者投资孵化等领域的法律规范,因此相关领域的人才引进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

3 技术转移多边平台总体设计

3.1 平台参与方设定

建设多边平台首先必须解决平台准备为几方服务的问题。一般而言,多边平台的参与方越多越好,参与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但是,更多方的参与者就意味着平台的“最小公分母”越大,协调解决多方不同诉求的困难也就越大。因此,在平台的初创期,本平台尽可能少的选择为技术供应方、技术需求方、技术评估方、以及配套服务提供方提供服务,后期将逐步扩展,吸引更多方的参与。

3.2 平台整体架构

本平台采用3层架构模型,划分为UI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资源访问层。

UI表示层主要包括网站平台和针对不同参与方所开发的手机客户端等。业务逻辑层将业务处理函数和模型算法封装起来,然后被业务流程调用处理。资源访问层主要完成对数据库以及资源文件的访问工作,并通过协调和控制从DAL、配置文件等获得的资源供业务逻辑层使用。

3.3 平台主要模块及功能

本平台参与方众多,数据海量,结构复杂,开发和维护工作量巨大,因此平台选用组件式开发技术,把设计与开发中的元素独立化、模块化,有效降低开发难度和提高软件平台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

4 个性化推荐子系统设计

4.1 子系统架构设计

个性化推荐子系统是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数据收集模块、推荐引擎组管理、推荐结果处理模块、用户交互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其中,数据收集模块主要是对用户注册时的个人资料进行抓取收集;用户与系统交互时的行为进行抓取收集,包括用户的浏览行为、用户讨论行为、用户评价行为以及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4.2 用户兴趣模型构建设计

用户的兴趣爱好分为长期兴趣和短期兴趣。长期兴趣是不易被用户更改和遗忘的兴趣,这些兴趣是用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兴趣爱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分析自定义标签等用户的显式信息获取这些长期兴趣,并建立用户稳定的兴趣模型。

4.3 交易撮合模型设计

在整个撮合过程中,先由技术供应方和技术需求方根据自身技术和需求分别发布各自的信息,形成技术供应信息实体和技术需求信息实体,经由系统管理员核实后更新到数据库各自的数据表中;然后从技术匹配开始进入交易信息的撮合环节和实体的撮合阶段,经过资质匹配、能力匹配、报价匹配以及服务匹配层层过滤后,将剩余的信息实体生成撮合方案(即交易撮合实体)并且计算方案的撮合度,最后按照撮合度由高到低过滤匹配信息实体,形成最终结果向相应的技术供應方和技术需求方推送。

5 总结与展望

针对技术转移平台中存在的信息交流不畅、信息匹配不及时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技术转移多边平台,并将改进后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应用其中,从而达到信息共享、平台多方互通有无的目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接下来工作主要是在推荐质量和推荐及时性之间寻找平衡。推荐系统的精度和及时性是一对矛盾。大部分推荐技术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是以牺牲推荐的质量为前提的。在提供实时服务的同时,如何有效的保证推荐服务的质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星,廖桂平,史晓慧,etal.物联网与云计算环境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构建[J].农机化研究,2012(04):142-147.

[2]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C].中国山西太谷:2009.

作者简介:

刘伟,男,硕士研究生,1991年5月出生,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在读,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方向。

刘世洪,通讯作者,男,1960年出生,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农业知识组织与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