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空灵的轻吟浅唱
2018-11-16李汉超
李汉超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上世纪90年代,社会群体的焦虑和个人精神的破碎让不少中国当代诗人变得过分阴郁和空虚,而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以一首“纯粹的诗歌”《秋天的眼睛》,给了诗坛明亮空灵的光辉——
秋天的眼睛
谁见过秋天的眼睛
它的透明中含着多少未知的神秘
时间似乎已经睡着了
在目光所不及的地方
只有飞鸟的影子,在瞬间
掠过那永恒的寂静
秋天的眼睛是纯粹的
它的波光漂浮在现实之上
只有梦中的小船
才能悄然划向它那没有极限的岸边
秋天的眼睛是空灵的
尽管有一丝醉意爬过篱笆
那落叶无声,独自聆听
这个世界的最后消失
秋天的眼睛预言着某种暗示
它让瞩望者相信
一切生命都因为爱而美好!
(选自作者马其顿版同名诗集)
吉狄马加,彝族。1961年6月生于四川凉山。中国当代著名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出版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吉狄马加诗选译》等多部。多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多次作为中国作家代表成员访问意大利等多国,曾任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全诗共有17行,没有分节,如果从诗意的表现上看,可分为四层。第一层(1至6行),秋天的眼睛是神秘的。第一行“谁见过秋天的眼睛”,以疑问的方式询问读者,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总领全文:秋天的眼睛可能谁也没有见过,也可能谁都见过,这要依赖于你是否有一双诗意的眼睛。请看,“它的透明中含着多少未知的神秘”,秋水从夏水的混浊中沉静下来,透明中含着众多不被认识的神秘;甚至,“时间似乎已经睡着了”,一切归于沉寂;“在目光所不及的地方/只有飞鸟的影子,在瞬间/掠过那永恒的寂静”:目光所及之处是静寂的,目光所不及之处也是寂静的,同时这种寂静是永恒的,飞鸟的影子是神秘的,只有它,试图在打破这种寂静。谁又能读懂这种寂静中的神秘呢?
第二层(7至10行),秋天的眼睛是纯粹的。如果说神秘是秋天的眼睛的一种外在状态,那么纯粹就是秋天的眼睛的一种内在品质。请看,“它的波光漂浮在现实之上”,没有融合在污浊的现实之中,试图抚慰、疗救现实;没有梦想就没有远方,“只有梦中的小船/才能悄然划向它那没有极限的岸边”,纯粹没有边界,努力才能靠近。
第三层(11至14行),秋天的眼睛是空灵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红红的果实挂满枝头或藤蔓,似乎平添了一分醉意;“尽管有一丝醉意爬过篱笆”,但这醉意终究是要消失的,不信,你看,“那落叶无声,独自聆听/这个世界的最后消失”。秋天的眼睛没有被现实的果实所遮蔽,它始终保持着警觉;落叶是秋天的耳朵,空灵之中,它听到了事物坠地的声音,一切重归大地、重回泥土。
第四层(15至17行),秋天的眼睛是“暗示”的。前面说它神秘、纯粹、空灵,不管你感不感觉得到,读不读得懂,但是,“秋天的眼睛预言着某种暗示”:“它让瞩望者相信/一切生命都因为爱而美好!”“瞩望”为希望、期待之意。秋天的眼睛给了我们一种希望和期待,其实,爱就是这个世界的核心,就是生命的希望和期待,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就有了美好。至此,诗人安详恬静的内心和空旷宏阔的胸怀也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一节是全诗的归结,也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有画龙点睛之妙。
本诗是一首纯粹而空灵的诗歌佳作,有着经典的架构和意蕴,读来让人浮想联翩,荡气回肠。在艺术表现上,主要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季节里的秋天人格化,赋予秋天以人的 精神和气质;同时,这个秋天也被象征和暗示了,它已不是自然界的秋天了,它是诗人心中那个沉静下来且充满无限魅力的事物,透明而神秘,纯粹而空灵。
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诗坛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大多表达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常常展示出历史与现代的某种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寻求精神的平衡。他的創作根植于彝族文化的土壤中,却保持着一颗敏感和诚挚的诗心。他的诗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在民族里拓展,在传统里创新。他的诗歌既具有民族意识,又具有现代精神,两者合二为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高度评价吉狄马加的创作时说:“他以生动温婉的意象、饱蘸深情的歌唱传达着他广大的思考,带给我们感动和启迪,他的精湛而质朴、精妙而细腻的表达与技艺,与他的广博的诗意之间是相得益彰。”像《秋天的眼睛》这样“纯粹的诗歌”,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少见,在中国当今诗坛堪称典范。吉狄马加的诗歌总是在艺术无止境的追求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他说:“我始终认为,诗歌所表达的诗意,无论在何种状态下,都不能离开人的心灵,否则它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诗,诗歌就是从人的灵魂和心脏里发出的声音。”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